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探索构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本土理论

第一财经 2022-05-19 13:26:36

作者:邓宇    责编:李刚

探索中国经济研究的本土理论,是许多中国本土经济学者毕生追求的学术理想,但中国经济的实践发展往往超出预期,而其极具独特性的发展轨迹和逻辑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探索中国经济研究的本土理论,是许多中国本土经济学者毕生追求的学术理想,但中国经济的实践发展往往超出预期,而其极具独特性的发展轨迹和逻辑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热衷于将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这种套用理论模型或实证方法的研究路径具有时效性,很难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全貌,而且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兼具共性和个性的复杂结合体,单纯依靠某个理论学派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难度本身就很大,理论创新的任务也更重。林毅夫教授在其《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解读中国经济》以及最新出版的《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中国经济的前景》等著作中,均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有所涉猎,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研究中持续推动形成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由此形成了比较充分而成熟的本土理论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将禀赋结构与有为政府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力图将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的精髓与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思想二者结合,而这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从余永定的评价中,基本上可以归纳出新结构经济学的两大特色。第一点是禀赋结构,林毅夫在分析中国经济时最常用的理论框架是“后发优势”,他在《中国经济的前景》中再次强调了中国经济在过去40多年保持年均9.2%的增长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便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与发达国家的产业与技术差距所蕴含的后来者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成熟的技术作为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来源,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小,所获得的发展优势却十分突出。

林毅夫认为,现在的理论均以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制度、文化作为前提,但基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产业、制度安排、历史文化传统并不一样,结构不一样就表明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内生性的,而这也驱使其在数十年的研究中将结构作为重要理论基础。在《中国经济的前景》中,林毅夫也强调不能拿西方的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中国的土地上了解中国的结构特性及其背后的原因。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反思主流的理论思潮并进行理论创新很有必要。如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就造成了经济崩溃和危机不断。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条件不同,而新结构经济学倡导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体的结构和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与影响。

第二点是有为政府。林毅夫认为,市场在资产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非绝对,事实上许多经济学者对市场决定论都有诸多质疑,市场的失灵、滞后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金融危机等,已被现实屡屡证明。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资本密集和规模很大的现代化产业,这些产业在市场中无法自发地发展起来,存在许多结构性障碍,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会出现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主导建设,这就是有为政府的来源。从历史经验看,东欧国家以及南美洲国家普遍采取完全的市场化路线,将原来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但照搬“华盛顿共识”的发展中国家最终都因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而陷入困境。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与新自由主义解释不同,是以积极有为的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变得至关重要。经济发展不是资源的静态配置,产业升级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除了有愿意冒险的企业家,必须有政府提供激励补偿,以及新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金融、人力资本、法律等各种与时俱进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有为政府发挥作用,要素禀赋优势将无法真正变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中国在40多年发展过程中,从建立特区到推动市场经济转型,给予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以保护补贴,对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开准入。林毅夫认为,中国未来经济仍能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水平,原因就在于中国能够把比较优势继续利用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继续建设有效市场,同时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

事实上,经济学理论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深入深化的过程,新结构经济学并非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理论学派,但其在长期的、持续的研究中逐步探索出了解释中国经济的重要框架,并正在被历史和实践所检验。如林毅夫所言,一个理论只有在根据这个理论的逻辑所做的所有推论都不被经验事实所证伪时,才能暂时被接受。由此,林毅夫在《中国经济的前景》中提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两大优势。第一依然是后来者优势,中国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后来者优势,利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引进先进技术后消化创新,创新成本比发达国家低,发展速度比较发达国家快;第二是换道超车优势,在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大数据、互联网行业等新经济领域,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厘清,即中国经济发展所追求的GDP增长是手段而非目的,GDP增长是用以创造资源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因此,在近几年,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并未设定具体的增长目标。

林毅夫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国内国外“双循环”经济结构,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除了短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外,更长期的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出口的比重降低,而更多满足国内需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全球不确定性增强。但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内外循环双轮驱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中国未来的发展仍应坚持深化改革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分配层面更注重公平,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作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作为依归,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发展现状看,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2.3%的增长,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经济全球占比接近16%;2021年更是实现了全年8.1%的增长水平,经济全球占比接近18%。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速处于中速发展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仍比较高。林毅夫认为,中国“十四五”将从中等收入国家变为高收入国家,为此需要各地按照新发展理念,根据各地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帮助企业把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他强调,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在于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来创造更多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从国际视野看,新结构经济学是一个比较有独创性的本土理论,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如林毅夫在书中所言,世界经济中心历来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引领世界经济学思潮的大师辈出的中心,中国未来将成为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对于经济学理论创新是最好的机遇。而理论自信需要中国构建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某种程度而言提供了一个开创本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窗口。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新结构经济学本身还处于一个从成长到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理论框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但在具体的数理模型分析、比较研究以及实证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将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并在理论指导中不断创新的过程,使经济学能够真正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经济的前景》

林毅夫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版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

林毅夫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3月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