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链式复工”协同推进,6月起上汽乘用车产能将进一步爬坡

第一财经 2022-06-08 16:31:20

作者:魏文    责编:唐柳杨

重续后的供应链仍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5月最后一周,上汽临港基地产能已经恢复到八成,没有出现核心零部件‘断供’,相关供应商的产能也恢复到了六七成。随着‘链式复工’的高效协同推进,6月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近日,上汽乘用车物流部总监徐广卿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经历长达60天的影响之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正处于积极的复工之中。加之近期国家和地区推出多级补贴政策,国内汽车产业正加速走出至暗时刻。

全面疏通赌点,发挥链式协同效应

4月上旬,上海进入封控管理,位于上海的整车厂、汽车零部件公司被迫减产、停产,加上物流的堵点,按下暂停键的上海汽车产业对全国汽车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包括蔚来、东风日产、长城等多家工厂位于上海之外车企接连宣布停产,小鹏、理想等车企亦表示被迫减产。

彼时,重新连接起断裂的产业链是汽车产业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

4月18日,上汽乘用车在临港乘用车基地开启了复工复产压力测试;4月19日,压力测试开启后的首台车下线。除了自身复工复产外,上汽集团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公司一同复工复产。

徐广卿表示:“理论上是应该最底层供应商先复工,然后再上一层再复工,最后到我们。但如果这样做,复工会很慢。所以上汽乘用车率先复工,再反过来一级一级拉动供应商复工。”

带动供应商复工复产,上汽集团不仅仅是带着供应商一起进入“复工复产”白名单,还帮助供应商切实解决复工复产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供应商与当地区政府、镇政府申请复工的过程当中,如果有困难,我们会主动联系经信委或者当地政府,帮助沟通解决问题。复工过程中,供应商还会碰到物资困难,我们帮供应商送防疫物资,后勤的帐篷之类的也送过。”据了解,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上汽乘用车总结出一套防疫、后勤、生产的管理办法,并分享给供应商。

在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整车厂的带动下,一度停滞的上海汽车产业链从4月下旬开始逐步恢复运转。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大力推动下,经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全力协同,由上汽集团承担建设与运营的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跨省市的物流运输堵点。

“当时通行证是有时效性的,我们在申请通行证的时候,会要求出车司机提供每天的核酸信息、身份信息,一人一车对应起来。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和司机适时的交流,掌握运输的进度。”上汽乘用车质量保证部底盘科操纵和进排气经理宋长霖告诉记者。

在上汽乘用车事无巨细的支持和帮助下,相关零部件公司复工复产得到保障,产能逐步爬坡,产业链逐步向正常状态迈进。截至5月28日,已有包括智己、飞凡、荣威、MG名爵等品牌在内的超过1万辆整车下线。至5月下旬,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的产能则恢复到了满产时的80%,上汽乘用车位于上海地区零部件供应商的产能已恢复了60%~70%,核心零部件未出现断供情况,6月初,上汽乘用车和相关零部件公司的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

供应链模式的改变和挑战

尽管汽车产业链恢复日趋向好,但未来汽车供应链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据介绍,疫情导致生产线几乎放缓了1个月,各家厂商都会有一些库存的零部件。随着汽车供应链的好转,车企都希望能够加速生产,补上过去一个多月失去的产能,但在库存消耗殆尽之后,零部件短缺仍将会继续制约整车厂的生产。

其中芯片,仍会成为车企生产最大的掣肘之一。

“今年的芯片供应已经好转一些,但仍然有非常多的芯片非常紧张;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一些涉及电池管理、智能、智驾的芯片也有短缺的问题。”据介绍,目前紧缺芯片订货周期在1年以上,不紧缺也需要3个月到半年才能拿到。

近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多个场合强调芯片短缺问题,部分低端但单车需求量较大的通用型芯片是短缺的重灾区。徐广卿认为,随着车企加量生产,缺芯的情况将在6~7月进一步加剧。大众集团、英飞凌等产业上下游公司亦表示,缺芯的情况在2023年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除了芯片之外,上汽乘用车方面表示已经开始对部分核心零部件进行多供应商布局,也会考虑增加库存等,实现更加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徐广卿告诉记者:“这几年供应链有遇到地震、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包括我们也不知道疫情何时会卷土从来。从战略上,企业需要考虑供应链体系应该怎么重新改造,哪些零部件需要推进二供,哪些零部件需要提高库存,库存放在哪儿,何时建立库存,主销车型供应链体系怎么设计,非主销车型的体系又该怎么设计;从战术上,每日的生产过程,还是应当遵循Just in Time的模式,不能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