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德累斯顿三百年:从瓷器中国走向进博中国

第一财经 2022-06-09 22:21:34

作者:王泠一    责编:王茜

抗击疫情的大上海保卫战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如常的上海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人文交流互动开始恢复活力。六月九日,国际档案日;收到大学时代的老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复旦大学陈克伦教授的精品力作《从景德镇到德累斯顿,瓷器如何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我拜读之后,还和两位喜欢博物馆和中国瓷器的小朋友刘佳媛、孙艺文进行了分享。她们分别就读于上海的汇师小学一年级和向阳小学四年级,去年国庆在三联书店陈克伦教授《瓷器中国》的新书发布会上和这位中国瓷器研究的学术权威交流过。此番线上交流,两位小朋友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三百年前的中国瓷器是如何到达德累斯顿的?为啥德累斯顿会钟爱瓷器?

德累斯顿,八百多年前就建城了;易北河中国瓷器考古学权威陈克伦教授和他的最新学术专著《瓷器中国》是她的母亲河。而三百年前,中国的清王朝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兴旺发达时期。当时中国瓷器到达德累斯顿及周边区域,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中国的远洋船队抵达波斯湾,完成了和土耳其的贸易后;由土耳其官方贸易商经如今的克里米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抵达易北河流域的主要交易集市投入流通。二是海运业务发达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西欧国家商船队从东方、从中国沿海购置瓷器,运行到欧洲进行专项贸易、同行的货物自然还有丝绸和茶叶。其中,荷兰的船队主要是经波罗的海抵达东欧滨海口岸,再沿着易北河即内河航运水道抵达德累斯顿,瓷器卸货后即投入市场交易。

德累斯顿是亚洲以外的中国瓷器最大收藏地

欧洲贸易商,并不满足于从中国的转手贸易;为了进一步获得巨额利润,以德累斯顿为代表的官方力量,就此开始了技术模仿、研发和就地扩大再生产,并且将瓷器制作和当地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同时展开了瓷器艺术品收藏、估价、展示、拍卖等经济衍生活动。不过三百年前,瓷器还只是欧洲上流社会和宫廷享受的奢侈品,尚未进入普通民众的家庭。在欧洲国家的历史记载中,瓷器(CHINA)就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因为和茶叶、丝绸相比,瓷器更容易保存和流通。同时,瓷器自然成为了当时财富和显赫家族的象征。在德累斯顿,中国瓷器就被统治阶层称之为“白金”;并且认为一旦掌握了瓷器制造技术,必然大大增强实力!

波特格为自己塑造的瓷器头像

烧制在德累斯顿瓷器上的奥古斯都二世肖像

现在欧洲的档案学家和历史学家,喜欢声称“中国人发明了瓷器,三百年前欧洲进行了再发明”!最初听到这一说法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很别扭;但细细查询德累斯顿历经战乱保留下来的完整、系列档案,会觉得欧洲人对瓷器的态度很神圣、追求过程富有戏剧性。当年由于对瑞典的战争,德累斯顿所在的德国萨克森王国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耗尽了国库;为了维持其军队、财政和王位,奥古斯都二世认定研发和制造瓷器会给城邦带来大量财富。而在他之前,欧洲各国当权者也曾经尝试各种办法、寻求各类材料组合,以破解瓷器奥秘但都未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到十八世纪初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社会面更加显得珍贵、稀缺和神秘。

一九五七年,中国贸促会接待联邦德国经贸代表团访华;并签署包括景德镇瓷器出口在内的双边合作协定。

奥古斯都二世监禁了一位名叫波特格的炼金士,勒令其研制瓷器。波特格为了保命,不断反复试验,终于在1708年研制出瓷器。之后为了守住这一技术机密,奥古斯都二世就在1710年选址德累斯顿郊外的迈森小镇创办了瓷器工坊,并开始了德国生产瓷器的历史。不过尽管德国人掌握了初步的制造瓷器工艺,但始终达不到当时中国瓷器质地的优雅美感。过了不久,已经在中国景德镇生活了七年的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把在景德镇探得的中国瓷器制造细节包括原料配制比例和制作工艺流程,于1712年写成报告送回耶稣教会。从此,欧洲获取了制瓷的关键工艺。在掌握了高岭土是瓷器上乘品质的重要原料之后,欧洲的瓷器工艺开始突飞猛进。由于欧洲瓷器起步于迈森小镇,因此此后多年、德累斯顿就成为其瓷业中心。

三百年前中国外销瓷上体现的传统风貌绘画工艺

德国企业积极参与第五届中国进博会招商活动

奥古斯都二世还一度成为波兰的国王,在他的刻意经营下不仅国库得到了充盈,还依靠逐渐兴起的海运贸易和东方瓷器古国的清王朝、开启了瓷器贸易以互通有无,甚至给予了中国瓷器业者以明确的欧洲市场高级需求的信息,类似于今天中国富裕阶层对欧洲手工奢侈品的需求。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瓷器业者拥有了外销瓷的概念;完全照顾对方采购者的制作目标,在兼顾中国传统工艺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西洋的美学观。特别是反映德国、英国、法国等王室生活内容和纪念王位继承与联姻扩大疆域等主题面上,中国工匠们在调制色彩意涵、主角形象表达、家族图腾标志等方面,积累了全新视角的体会、经验和创新手法。

伴随着和中国同行的交流,德累斯顿的制瓷业保持了二百多年的繁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盟军对德累斯顿的持续性大轰炸,使得当地制瓷业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战后,德国被盟军占领;其中英法美占领区成为民主德国即西德,苏军占领区成为联邦德国即东德并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德累斯顿虽然作为东德主要经济区但制瓷能力继续恢复。而早在1950年,已经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东德政府就要求在两国贸易协定中写明:中国政府援助德累斯顿恢复制瓷产能,同时,向其市场提供批量的景德镇产品以保证民用。有意思的是1972年西德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双边经贸协定中也特地强调中国瓷器对其扩大出口份额。1990年德国统一,德累斯顿的产业规划得到了新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州被认为是原东德区域最富有成长潜力的地区;而德累斯顿获得新型产业注入,并成为新发展高地。

因为和中国三百年的渊源关系,德累斯顿成为德国对华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先锋。新世纪以来,德累斯顿和景德镇建立了密切的技术、文化、人员等瓷业交流关系。中国同行亲切地称呼德累斯顿为“欧洲的景德镇”,德累斯顿业者则把景德镇称之为世界瓷都、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产品和设计师光临景德镇交流。与此同时,德累斯顿的国立瓷业博物馆、瓷业档案馆,每年都吸引着中国工程师和人文交流学者前往;各种中国古瓷拍卖活动和学术交流与纪念展示活动,也已成为德累斯顿在欧洲的文化名片。这对华投资方面,德累斯顿的企业在天津、江苏、上海、江西和广东等地都有积极布局,甚至展开了高级技能人才的共同培训。

随着中国进口博览会持续在上海举行,德累斯顿及其所在的萨克森州、在对华经贸业务的拓展方面早已经超越了瓷器业,并转向了更丰富、更有附加值的新领域。如总部在该市的英飞凌科技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英飞凌早在199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首届进博会之前的当年全球营业收入超过70亿欧元、其中25%的份额来自于中国大陆及港台市场(大中华区市场)。连续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进博会后,英飞凌积累和拓展了大批新型客户资源;今年有望突破全球营业收入100亿欧元的大关。而其推出的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和智能工厂等新领域的新产品,也确实受到了中国采购商的青睐;毕竟这符合智慧城市和智能生活的崭新需求。甚至这制瓷领域,也实现了可循环利用、数字型生活和个性化设计的新境界;吸引了青年受众热烈参与。这真可谓是:三百年以瓷为媒,从瓷器中国走向进博中国!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