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艺术家在上海:很多时代特征只有过去之后才会显现

第一财经 2022-07-11 11:32:58

作者:朱洁树    责编:李刚

除了王兴伟的逾四十件绘画,展览还呈现了同时期其他上海艺术家的三十余件作品,带领观众重访王兴伟在上海生活的那些岁月的艺术现场

2002年,王兴伟带着家人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从东北的海城搬到了上海,展开了一段有关上海的奇妙旅程。20年后这个夏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回溯那一段“上海时光”。

除了王兴伟本人的逾四十件绘画作品,展览还呈现了同时期其他上海艺术家的三十余件作品,带领观众重访王兴伟在上海生活的那些岁月的艺术现场,体验属于那个时代的生猛而新鲜的创作激情。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展览现场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城市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市场的体系从建立到繁荣,生活与工作在其中的艺术家,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也与其共同发展。王兴伟提到,当时有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艺术家都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保留着彼此身上的本真特性,在创作中展现出幽默、荒诞的风格,以生猛的能量不断尝试着打破艺术的边界。

“展览的举办并不是为了怀旧,”王兴伟表示,“当事情处于正在发生的时刻,很难自我观察和准确观察,很多时代特征只有当那个时代过去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到上海:乐观与荒诞

王兴伟出生在东北的工业城市沈阳,父母都是工人,而他从小就选择了绘画这条道。1990年,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专科毕业之后,王兴伟在中学当了一年老师,此后辞职专门画画。1993年结婚后,他随妻子搬到辽宁海城,在这里,他开始了艺术创作的第一个成熟阶段,彼时,王兴伟经常挪用中外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像,扎入当时流行的政治波普的海洋,以写实风格的自传体形式进行创作。直到2000年,当他第一次来到上海,这个城市的现代化、都市化程度给他带来了巨大震撼。

“中国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地方,”这种感受朴素而极具冲击力,时至今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兴伟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我当时在人民广场,我想,我一定要带着孩子、家属到上海来。”

刘建华,水中倒影(局部)

2000年,对于上海当代艺术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上海双年展首次邀请了海外艺术家,展出作品也从水墨画为主变为包括油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录像、新媒体等在内的各种形式。双年展期间,有很多外围展在这个城市各处自发展开,王兴伟受邀参展的“不合作方式”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之后,王兴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举家南迁到上海定居。这座混杂浓厚历史积淀和现代摩登气质的“城市”,也成为王兴伟接下来六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在展厅入口处,与王兴伟作品并置的,是艺术家刘唯艰2005年的作品《站台》。铁轨伸向画面之外,绿皮火车不知是刚刚抵达还是正要离开,另一条铁道边,有三个小小的身影。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门户,那一年,刘唯艰大学毕业,在上海展开工作和生活。这幅作品,或许映射了每一个来自他乡的年轻人到上海展开新生活的心境。

刘唯艰,站台

刚到上海的王兴伟,和当时正在找工作室的很多艺术家一起入驻了莫干山路的毛纺厂,即后来的M50创意园。2002年,M50创意园正逐渐开始积累人气,王兴伟、薛松、丁乙等人是第一批进入M50的艺术家。而后,香格纳画廊、比翼艺术中心等机构也迁入这里,逐渐吸引了更多艺术家入驻,慢慢形成了上海当代艺术最重要的艺术群落之一。

丁乙回忆当时的情形称,那时候艺术机构比较少,艺术社区主要依靠人际交往的方式进行联系。买家、策展人要了解和认识艺术家,也往往是通过同行牵线的方式进行的。艺术家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密,常常会分享共同的困惑和关注,也会对彼此的创作产生影响。

“我发现那个阶段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时代特征,创作相对荒诞,有一些无厘头或者幽默的色彩,”王兴伟表示,他觉得整个上海的艺术家或者那个时代的人处在一个比较乐观的状态,他们相信生活会更好,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展览现场

这种乐观的情绪也弥漫于当时的作品中,王兴伟和薛松的作品并列挂在展墙上,同样对比强烈的蓝绿色调,王兴伟画的是推着拉杆箱的空姐,薛松画的是上海地平线上空有一位男子,他张开双臂,仿佛在舞蹈,又仿佛要起跳。在不远处,是艺术家徐震的影像作品《8848-1.86》,他制作了一个虚构的“纪录片”,展现自己登上珠穆朗玛峰山顶并锯下自己身高那么高的一截山峰。

在上海:摩登都市景观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当时身处上海的艺术家以各种方式记录下当时的心境,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折射时代的光谱。

鸟头是诞生于2004年的一对艺术组合,其两位成员宋涛和季炜煜都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他们通过大量抓拍的照片记录下他们在上海的都市生活日常,关于城市的变迁发展,关于青春岁月的游弋,都印刻在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鸟头,鸟头的城市,鸟头的车

杨福东的影像作品《小重山》里,两位京剧演员穿梭于日常都市,时而徘徊于断壁残垣,时而穿梭于热闹街巷。传统文化的魂灵像是风一样拂过正在快速变化中的都市生活。

罗永进的《新民居·杭州》系列则将镜头对准了21世纪初流行于上海周边地区的农村住宅,当时,江浙地区的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一种“自发盲目的新巴洛克式城堡建筑”开始在当地流行起来,这种建筑什么风格都有一点,各类细节装饰诉说着人们向精致风格靠拢的期待。

罗永进,“新民居杭州”系列

王兴伟也在绘画中选取了生活的片段,酒店和KTV的场景,带着一点生活的奢靡气息。“作为一个北方人来到上海,王兴伟当时可能是有一点孤独的。”丁乙在回顾那段时间时揣测说,“所以他开始投入各种兴趣当中。”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展览现场

王兴伟开始收藏古董家具,开始愈发专注地观察都市生活,在“大划船”系列中,他的画风产生了突变。他放弃了以往的写实风格,以一种类似于上海老建筑中“Art Deco”风格的形式,来描绘男女青年在公园谈恋爱的场景。

“远看他们像是在划船,但这个男青年实际并没有在船上,他在水里用胯骨推着船往前走,这是一种带有讨好性质的表现。”王兴伟提到说,上海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有深厚的漫画传统,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中的诙谐气质与夸张形式也是对于漫画传统的吸纳。

王兴伟,无题(中划船)

王兴伟,无题(小乞讨)

“上海阶段”可以说是王兴伟艺术生涯中最发散、多元化以及多产的时期。六年的时间,王兴伟画了90多张作品。他回忆称,当时的自己仿佛处于一种巨大的能量场中,带着那个年龄、那个时代的简单、直率和勇气,以无所顾忌的激情、不计得失的心态进行创作。

离开上海:繁荣与四散

21世纪初,上海持续发生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当代艺术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比翼艺术中心、香格纳画廊、沪申画廊会举办各类展览,上海双年展也将艺术家与世界、与市民联系在一起。丁乙注意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机构和展览数量没有现在这么多,也没有那么商业化,艺术家的作品显得新颖而大胆,给人带来新鲜感和刺激。

王兴伟记得当时在他工作室里,常常有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带着朋友来访,“就像是一个文化动物园。”艺术家的市场价格在那段时间开始变得水涨船高,更多的画廊、私人美术馆也逐渐兴起。随着画廊与艺术家的机构行纽带变得更加紧密,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关系反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丁乙注意到,从那时开始,艺术家的创作开始变得保守,“他们不愿意做太前卫的东西,要做保守的东西,能够收藏的东西。这些都改变了艺术的生态。”

关于资本力量和消费主义的反思,也是当时的上海艺术家常常关注的话题。吴山专和英格夫妇的《编码-“Tum”-买就是创造》乍看是一个二维码,将其解码之后的短语反思了“购买”与“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即针对艺术市场,同样也针对我们所身处的消费社会。

吴山专和英格,编码-“Tum”-买就是创造

作为艺术家,王兴伟涉猎过许多艺术风格,却唯独在抽象绘画前踌躇不前。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抽象绘画的重镇,一系列上海抽象画家以他们的实践,展现了对于中西融合、多维空间的丰富思考。在本次展览现场,在余友涵、申凡、曲丰国等艺术家的作品之间,王兴伟将一件自己仿冒丁乙创作的“十示”混入其中,并以”王兴伟“的名义展出了一组从一位开画店的老画家那里“过继”的抽象作品。通过这种方式,王兴伟展现出对于艺术市场、艺术风格的反思性的实验。

王兴伟,过继 04,07,08,10

在展览的末尾处,有一张艺术家从当时的工作室窗口看出去的风景画,还有他当年留存的笔记和照片,这些展品将人们的记忆带回20年前位于苏州河畔M50的王兴伟工作室,在那里,艺术家的人生起伏与他的艺术探索相互重叠。

2008年,王兴伟带着家人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其中部分原因是他的儿子要去中央美院附中上学,与此同时,他也感觉到,“我的激进主义阶段逐渐在结束。”

不久之后,丁乙也离开了M50创意园,搬到西岸发展。“M50感觉已经太闹了。它的房租也越来越贵,很多艺术家维持不了。现在艺术创意园区越来越多,一些人可能就会选择更偏远的地方。”

苏州河畔M50的王兴伟工作室照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