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去武康大楼,看第一代本土建筑师如何设计上海经典老公寓

第一财经 2022-07-12 16:09:03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最近刚开幕的展览“摩登生活:第一代建筑师的住宅设计“介绍了20世纪初上海住宅设计的魅力。

近代以来,上海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城市,接纳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样态。“摩登上海”一说,即指这座城市在中国较早进入现代化,出现了很多时髦的事物。最近刚开幕的展览“摩登生活:第一代建筑师的住宅设计“介绍了20世纪初上海住宅设计的魅力。

建筑师出马解决社会问题

早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洋求学的精英当中出现了建筑师的身影,他们从欧美学成归来后,为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建筑设计。这些学问、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营造方法相结合,在20世纪上半页,缔造了上海这座城市作为“十里洋场”而风靡一时的摩登生活。

建筑学专业团队“织城网络”在武康大楼运营的城市交集画廊,近日在烈日炎夏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摩登生活:第一代建筑师的住宅设计“的展览。

展览基于关于上海建筑历史的长期研究项目,选出9个住宅项目进行重点展示。这些房子的设计者都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包括范文照、奚福泉、黄元吉和华盖建筑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寯)。

按图索骥,了解老建筑信息    织城网络供图

在1930年代,一流的中国建筑师都是社会的知识精英,他们除了可以接到最有影响力、最有商业价值的设计委约,也要在工作中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通过妙手奇思来为客户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既体现了他们的水准,也是为上海的“摩登生活”进行实验探索。

当时的上海,人口众多,经济活跃。一方面,房地产商不断推出新楼盘,各种档次的房子都有,以满足移民的居住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商户也通过造新房子来推进生产,赚更多的钱。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院、咖啡馆、百货商场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纷纷出现,新技术、新产品也被不断带到上海居民的生活中。

恩派亚大楼,位于淮海中路常熟路路口,现为淮海大楼。原载《中国建筑》第三卷第四期    织城网络供图

建筑师们不断吸收新的资讯,响应新的生活方式对房屋建筑设计、室内家居设计等方面的需要。他们为了解决当时城市的居住问题,采用的种种设计策略,对后来的上海城市发展,对后世更多的建筑师,都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具体地介绍这些杰出中国建筑师的做法,展览分“场地”“布局”“形式”和“功能”四个章节,结合历史档案和图纸重绘,用老照片、设计图、视频专题片、经典杂志还原等手段,让观众立体式地观看和理解。

应对上海居住设计的挑战

展览中介绍,在20世纪初,上海激增的人口和新兴的生活方式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个人居住生活体验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传统的住房有三个最突出的问题,无法满足新崛起的工商业劳动者阶层的生活需要,亟待解决。一是面积太小,很多老房子装不下几口人,房间里放置物品的空间也不足;二是空间布局模糊笼统,社交、隐私、休闲等生活需要都没法很好地得到满足;三是卫生设施不足,卫浴、厨房设施需要更新,才能满足更洁净、更舒适的家居生活的需要。

新的需要催生新的居住形式,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面对这些问题,从解读建筑地块、分隔室内空间、设计建筑外观等层面,把他们认为更好的生活方式带到了设计方案当中。这些尝试,体现出了这一代人“追寻的现代性”。

展览中展出的图纸及分析文字表明,这些建筑师们对现代性的追求,并不只在纸面或思想上,而是体现在也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他们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让房子更好、更美、更舒服。

比如,华盖建筑事务所的赵深、陈植和童寯在设计剑桥角公寓时,利用场地布局打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内院。这座公寓位于复兴中路1462弄,有5栋楼,小区地块的进深比面宽长。建筑师们没有用最常规的方式设计几栋并排的房子,而是在沿街一排的后面,设计了两栋纵向的房子,与第三排房子之间就自然围成了一个小院子。

复兴中路1462弄至今仍为民宅。房屋中介拍摄的照片显示,小院子正中央种了一棵大树。

剑桥角公寓内部的安静内院。    摄影/童寯

范文照设计的集雅公寓在衡山路上,沿街底商有一排店铺,其中包括小有名气的无穷咖啡馆。路人很难注意到这栋楼的形态特点。实际上,集雅公寓所在地块是三角形的,范文照把楼设计成“T”字形,充分利用了场地,也把边角的零碎空间用活了,方便居民停车和小区绿化。

楼宇正中单元为7层,配电梯;两侧为4层,配步梯。每层有6个供单身独居的一室半户,也有大户型,建筑师根据户型、采光的因素来分配房间的具体方位。这样,大楼就可以接纳多元化的家庭入住。

建在三角地上的T字型住宅——集雅公寓    绘图/织城网络

公寓的大量出现源于移民增加和工薪阶层的扩大。在有限的地块上造出更多的房间,为每户家庭提供更合理的室内布局,成了建筑师绞尽脑汁思考的内容。

位于陕西南路、复兴中路交叉口,临近上海大戏院的梅谷公寓,底层有一排商铺,街角有一面斜对十字路口的外立面。这种做法是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常用的经典设计,外观看上去简练、明快,内部则把可用空间用到极致,也非常有利于街角一层商户营业。楼内从走廊到户内的房型设置等,都奉行极简,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多提供生活空间。

展览中还介绍了陕西南路、永嘉路路口的合记公寓,从外观的内部设计与梅谷公寓如出一辙,区别则是底层没有商铺,内部则有用来停车和供佣人居住的两层附属楼。

底层有一排商铺的梅谷公寓。    摄影/童寯

底层无商铺、外形同样简洁的合记公寓。    摄影/童寯

展览中介绍的自由公寓,着重呈现了对房屋功能设计优化的思考。这处公寓是奚福泉的手笔,展览中同步展示的几本《中国建筑》复刻老期刊上,有奚福泉建筑设计作品的专号,介绍了“国立戏剧音乐院应征图案”等非常有特色的公共建筑设计方案。

自由公寓位于五原路258号,地块不大,形状狭长。奚福泉设计了一栋单独的9层公寓,楼前留出充足的花园面积,楼后安排停车。每层有两个两室户,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起居空间,入户门厅比较大,用来待客。建筑师用户内阳台、卧室、厕所等房间的尺寸差异,制造楼体外部可以观看到的形态参差。另外很有特点的是,楼的主入口在正面,后侧有两部消防楼梯兼佣人楼梯。

从当时建筑杂志上的介绍中可以得知,自由公寓在投入使用时,也宣传了楼内配备的大量现代化家居设施。上下水、电器、煤气和卫生设施等已经配备齐全。展览中介绍,住宅中的功能空间更加独立,不再局限于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所定义的对称式布局,居室的方位和布置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卫生观念。这体现出,设计中功能意识的成熟冲击到了“道德”层面,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上海的住宅设计建造影响深远。

自由公寓近况。从街上看也能感受到建筑外观的特点。   摄影/佟鑫

自由公寓平面图    织城网络提供

奚福泉的另一个代表作则事关美的话题。1930年代的公寓外观以现代感为主,但是,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建筑师们还在尝试引入不同的风格,ArtDeco或现代风格并没有独霸上海。

在复兴西路147号,奚福泉设计了西班牙式公寓,现在它被称为“柯灵故居”,属于“衡复四居一馆”之一,常规开放期间每周三至周六可以预约参观。1959年至2000年,著名作家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在该楼203室居住,期间有大量作品问世。2015年,柯灵故居成为第五批上海优秀近代建筑。

所谓“西班牙式风格”,严格来说,是城市规划者为特定区域设立的规范所形成的,用现在的民间说法形容,“热情似火又柔情万种”,是有一定田园风格、有水般柔性灵动感觉的设计。在奚福泉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外立面有很多有特色的装饰,包括圆拱形的门窗、筒瓦屋面、檐部的小拱券装饰、铁艺栏杆、螺旋形圆柱、贝壳形窗盘等。

展览引述范文照的观点,认为“西班牙式”简单经济,具有更加“准确”“真实”“克制”等现代建筑的突出特点。

柯灵故居(西班牙式公寓)北立面图,原载《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    织城网络供图

展览持续到10月18日。同步展出的《觉醒的现代性》纪录片,回顾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整体的工作、思想与生活。织城网络还将组织几场建筑专题电影放映、版画手工书工作坊(在展览中介绍的淮海大楼举办)、主题读书会和城市漫步活动,吸引观众更深度地关注和体验上海的现代建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