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一书通过研究100年前的媒体资料,揭示了当时观众与运动员、舆论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上海西岸大剧院正式开业,未来三个月将呈现多元演艺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
一名上海的高中生自己动手设计营造,自费购买本土植物种苗,花了8个月时间,在上海市虹口区的一个住宅小区里,建造了一座115平方米的社区生境花园。
江北在少数民族区域Katzie First Nation做土地开发和规划管理工作,这里只有不足1000名部落居民。
一栋知名地标大厦外观上的美学和建筑风格仅占故事的1%,人们视线之外的99%才是更有意思的。
3月4日,来自中国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获得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引发热议。刘家琨获普利兹克奖带来哪些启示?第一财经与几位建筑师聊了聊。
李振宇乘飞机都会做好计划,研究飞机航向与空中视角,上闹钟秒杀角度最好的靠窗座位。他自称拥有“三流的摄影技术,二流的想法”,一流的则是坚持。
400年前,最时髦、最有权势的人们,每天都要到咖啡馆里看报纸。
2月6日,《免费停车的高昂代价》作者唐纳德·舒普逝世,享年86岁,引发了学术界、交通业者和爱好者的广泛怀念。
美术馆作为一类艺术机构,怎样扩大艺术的影响力,让居民更自然地接受?团队怎么样保持行动力,做到稳定地建设社区?这些问题都直指近年风靡的大城市社区营造实践。
“城市探索”栏目会定期探访、盘点最新开放的城市文旅空间。公园、博物馆、书店、美术馆、小剧场以及各种无法定义的空间,只要具有公共性、有趣,我们就会前去踏访,为读者推荐。
姚大力提到,阅读《马可·波罗行纪》的最佳方式是“对读”,即结合相关书籍对照着看,这样既能增长见识,也能避免大量地理信息带来的枯燥感。
“托马森”是赤濑川原平在50年前创造的“新梗”,指的是城市街道上的奇怪角落,比如几节楼梯是可以走上去的,却直通到一面墙。
林徽因小学期间在上海生活过两年,当时的住处和就读的爱国小学离现在今潮8弄所在地很近。她住过的里弄现已不存,她生活过的街区就是现在的四川北路。
对于“城市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城市更新面临的关键问题,下一步创新方向等问题,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声景”这个概念自上世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在商场、餐馆等公共空间,或办公室等相对密闭的空间中,音乐塑造了有特点的氛围。
《拯救老街》的封面上印着一句流传很久的名言:“美国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华尔街。”
永嘉路口袋广场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微更新之一,开放五年以来,不仅常举办市集、快闪等活动,日常休闲人气也很高,是知名的宠物友好空间。
“行知”类图书最常见的是“人文行记”与“在地观察”。在此之上,第一财经精选十本年度行知图书。
我们把涉及全球史、国别史、专门史的好书,汇集成十本第一财经年度历史图书。
第一财经特稿部记者,商业人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