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具有现代感的城市符号是需要尽快补上的,要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去创造今天的价值。
韩江获奖后知名度和声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她的书与其他纯文学作品相比,销量达到了很高的量级,可能是近十年诺奖得主里在中国市场卖得最好的。
二战时期,时任西南联大教师的穆旦离开校园参加中国远征军,以随军翻译的身份入缅作战,经历了“野人山”的九死一生。这段时间的磨砺,构成了穆旦精神底色的重要部分。
第一财经对话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谈了谈老牌剧场如何策划音乐科技融创节,怎样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
无能、无助、困窘在日常生活中是缺陷,但在段子中却往往是灵感来源。
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的近半个世纪,北虹口的发展与在沪日本侨民社会关系密切,这里也成为中日文化人交流的重镇。
公益纪实节目《我和我》通过展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真实生活,呼吁社会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什么样的图书算是“最美”,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但对“荷兰最美图书”而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联是非常重要的。
3月8日,上海半层书店宣布将于3月25日结束营业。3月9日,成都近年颇具人气的野梨树书店发布通告称,将于6月17日前闭店。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一书通过研究100年前的媒体资料,揭示了当时观众与运动员、舆论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上海西岸大剧院正式开业,未来三个月将呈现多元演艺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
一名上海的高中生自己动手设计营造,自费购买本土植物种苗,花了8个月时间,在上海市虹口区的一个住宅小区里,建造了一座115平方米的社区生境花园。
江北在少数民族区域Katzie First Nation做土地开发和规划管理工作,这里只有不足1000名部落居民。
一栋知名地标大厦外观上的美学和建筑风格仅占故事的1%,人们视线之外的99%才是更有意思的。
3月4日,来自中国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获得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引发热议。刘家琨获普利兹克奖带来哪些启示?第一财经与几位建筑师聊了聊。
李振宇乘飞机都会做好计划,研究飞机航向与空中视角,上闹钟秒杀角度最好的靠窗座位。他自称拥有“三流的摄影技术,二流的想法”,一流的则是坚持。
400年前,最时髦、最有权势的人们,每天都要到咖啡馆里看报纸。
2月6日,《免费停车的高昂代价》作者唐纳德·舒普逝世,享年86岁,引发了学术界、交通业者和爱好者的广泛怀念。
美术馆作为一类艺术机构,怎样扩大艺术的影响力,让居民更自然地接受?团队怎么样保持行动力,做到稳定地建设社区?这些问题都直指近年风靡的大城市社区营造实践。
第一财经特稿部记者,商业人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