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炒鞋是一些年轻人的投资课程成人礼,应警惕泡沫化狂热

第一财经 2022-07-16 10:44:31

作者:彭晓玲    责编:李刚

黄贺认为,炒鞋还有一个最主要,也很简单的原因,是特定领域下的人口红利。

《22款传奇球鞋的前世今生》,是国内第一本球鞋文化专著,勾勒出现代运动鞋从亚文化标志到被主流文化接纳,再到成熟商业化的过程。在“天价鞋”备受瞩目的今天,作者试图让喜欢球鞋的人更多更多的信息与脉络。作者之一黄贺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球鞋的文化内涵是无限的。

球鞋文化地位扶正的历史进程

第一财经:国外关于球鞋历史的书已经有不少,译成中文的就有《球鞋: 潮流文化史》,两位作者分别是时尚历史学家和球鞋收藏家伊丽莎白·塞梅哈克、博比托·加西亚。但在《22款传奇球鞋的前世今生》之前,中国作者对球鞋历史的写作是空白,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黄贺:《球鞋: 潮流文化史》品质非常好,我们在调研时阅读的是原著,甚至没有注意到国内已经翻译引进了。此前中国至少大陆这方面出书的确极少,这是我们在出版《22款传奇球鞋的前世今生》前,给书起名时候对照着豆瓣,把能检索到的书都买一遍时才发现的。而且有些署名国内作者的书几乎是机翻出来的,或者只是简单的图片集,没有像我们这样写的。不过,要说中国作者在球鞋研究方面是空白也不对,只是之前很多研究不以书,而是以杂志的形式呈现,比如鞋圈内爱钻研和阅读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或者看过著名的简体中文球鞋杂志《Size》,这本杂志的历史并不短,内容积累也很丰富。

第一财经:从早期开始,不管是球鞋设计、销售还是广告里,基本出现的都是男性身影,是不是球鞋发展史上女性参与的色彩不浓?

黄贺:可以说,尤其在本书涉及的品牌创立时,和若干鞋款较为集中的20世纪前半叶,几乎只有男性的身影。不过,至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女性的参与就越来越多了。在书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影响了球鞋发展的时尚大咖是女性,比如New Balance现在很多款跑鞋的设计师就是女性。

以前为什么会女性缺失呢?现代球类和体育运动基本都在一战前诞生,发展、成熟、巩固乃至职业化和传播开来,基本都在二战前,书里面涉及的运动鞋品牌基本就是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之间创立。而这两次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的战争永久改变了社会,因为几乎适龄男性都去服役了,女性不得不进入工厂和职场以填补巨大的劳动力空缺。二战时期有一张非常著名的女权海报,就是美国工厂中的劳动妇女露出肱二头肌,海报上的字是 We Can Do It!

而在两次大战前,发达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很低的,她们虽然在家里操持家务也非常繁忙和辛苦,但毕竟不算一份受薪的工作。所以,在运动鞋起源和早中期发展阶段,确实难觅女性身影。战争结束后,无论事实上喜不喜欢去工作,女性劳动参与率已经很难再降下来了。她们工作参与越来越普遍,就理所应当地有同工同酬和职业发展空间的诉求,又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奋斗,才有了女性在运动鞋领域大放异彩的身影。

第一财经:现在有些新潮球鞋也与博物馆联合设计,球鞋进入博物馆,是否意味着其文化内涵又进一步增加了?为什么球鞋能在时代发展中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从亚文化变成主流文化,里面可以加入街头、运动、时尚、社会地位、阶级、朋克、嘻哈、个人主义等多种符号,而不仅仅是一双用来穿的鞋子?

黄贺:我现在认为,球鞋是一张具有无限可能的白色画布。只要你愿意,可以任意地去定义它,从这个角度讲,球鞋的文化内涵是无限的。至于球鞋文化地位的扶正,和非裔美国人开创的那部分流行文化的扶正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比如说唱、涂鸦、打碟、宽大T恤、歪戴鸭舌帽,等等,只是后来球鞋文化发扬得更为光大。因为不是任何人都需要听说唱、画涂鸦,但任何人都需要在正装鞋、拖鞋之外,让自己的脚丫子舒服一些,也都或多或少需要参与体育活动。

李宁、安踏最接近全球流行

第一财经:在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穿国产的回力、飞跃鞋,后来还有李宁、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等比较商业化的运动品牌,至少在我这种“伪球迷”都算不上的外行看来,李宁品牌背后的故事性并不亚于匡威、阿迪达斯等品牌。但为什么书里没有写中国品牌球鞋的故事?

黄贺:不只是国内球鞋品牌没写,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国外历史悠久,设计经典的品牌和鞋型,书中也没有提到,比如锐步、彪马等。这几年我们国内以李宁、安踏为代表的一众球鞋品牌飞速发展,设计出了很多让人肃然起敬的畅销鞋款,它们不仅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卖得非常好。如果这本书将来有机会再版,我们希望能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去,让内容更加完整。

第一财经:国外经典球鞋的发展壮大历史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品牌球鞋学习?中国有没有出现全世界流行的球鞋?

黄贺:中国体育用品厂商可以学习耐克和阿迪达斯独具慧眼、押中未来之星的经验,去挖掘发现初出茅庐的年轻运动员,使其代言中国品牌,培养未来的粉丝群体。

李宁和安踏应该是目前最接近全世界流行这一伟大目标的两个中国运动品牌。李宁有些设计很有影响力,也有韦德之道这样类似乔丹系列不断更新的签名鞋,发展至今已有十年了。安踏在十多年前就收购了FILA(斐乐)在中国的商标权和专营权,比较早打入了运动休闲的分类。

炒鞋已经变成投资现象

第一财经:中国有自己的球鞋文化吗?有人说中国球鞋文化就是“冲冲冲、炒炒炒”,充斥着经济泡沫、攀比、虚荣,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黄贺:中国其实还没有发育出来自己的球鞋文化,或者说中国的球鞋文化并不是“有机”的——也就是与本土社会文化紧密结合的。现在出现有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本土球鞋的条件,很可能都不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其实看了球鞋流行史就会明白,真正“有机”的球鞋文化是怎样的。球鞋文化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非裔美国人的音乐场景下,用品(鞋子)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外在形象、社会认同,以及外界对他们的观感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后来,很多球鞋成为文化符号,是因为在很多著名的文艺作品和大众文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经历和条件,我们前些年是没有的。事实上中国人接触到球鞋文化的时候,已经是21世纪前后了,那时欧美、日本经过三波发展,最终形成被广泛接纳的球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不是给球鞋文化注入定义的家园。炒鞋并不是,也不属于球鞋文化,那是另一个话题。

黄贺收藏的球鞋

第一财经:那你怎么看炒鞋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炒鞋现象?

黄贺:坦率地讲,我自己很不喜欢炒鞋现象,但我能理解它和参与到其中的人。炒鞋现象已经与球鞋文化无关,而是被视为一个经济现象或者说投资现象了。

现在绝大多数炒鞋现象里都有两个因素,一是人为制造稀缺性,二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些都不太符合我的价值观。但在我看来,炒鞋还有一个最主要,也很简单的原因,是特定领域下的人口红利。虽然中国富起来的时间不长,但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大一批年轻男性,他们家庭条件好,热爱并参与体育运动,常看NBA或其他竞技、极限体育等比赛,也了解时尚潮流,对穿搭在意,可以说他们的存在构成了强大的“炒鞋”市场需求。

此外,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财务经验并不丰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投资经历。所以在自身实际需求(穿鞋)之外,就迅速衍生出来了球鞋这一投资标的。他们也同样有投资需求要释放,炒鞋就是很好的一课,比进入股市债市或者其他投资市场的门槛更低,也不需要再学习其他投资市场里需要的入门级别知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无论赚钱与否,都能收获经验教训,这是属于他们的投资课程成人礼。

其实把前面的男性换成女性,再把炒鞋换成炒裙、炒汉服、炒JK(制服)之类的,是不是也完全成立?

第一财经:天价球鞋贵在哪里?当一双鞋达到上万百的价格,是否已经失去鞋子本身最基本的功能?

黄贺:天价球鞋贵在人为制造的极端稀缺性,也往往和名人搭上了边,可能有名人参与设计、签名背书甚至穿过之类。除此之外,要使其达到天价,请参照一切疯狂投资事件背后的动力:泡沫化的狂热。荷兰郁金香泡沫已经是差不多400年前的历史了,近的还有各种加密货币。

上百万的鞋子肯定是彻底失去了鞋子的基本功能,其实十万、几十万左右的球鞋,你敢穿上街吗?轻微的磨损就是很大一笔财务损失。这种情况下,球鞋就是纯粹的投资品,并且很可能是风险非常大的投资品。不是每个年轻“直男投资人”都能像上海滩某些资本大佬,花了上亿元买到的古董瓷器,然后还真的拿来喝茶。

《22款传奇球鞋的前世今生》

黄贺、草威 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湛庐文化2022年4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