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北京时间28日凌晨宣布再度加息75个基点,从而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2.25%~2.50%。由此,今年美联储加息幅度将累计达到225个基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等全球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实际上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IMF在26日公布的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6.1%放缓至今年的3.2%,明年增速为2.9%,分别较4月的预测值下调了0.4和0.7个百分点。IMF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分别放缓至3.6%和3.9%。
第一财经:你是否可以更详细地阐述全球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你提及全球经济有陷入衰退的风险,那么我们应该警惕哪些信号?
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在考虑未来数月和一年内所面临的下行风险时,这实际上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迄今为止,金融环境收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相对有序。(各国间)利差持续走高,部分国家贷款成本持续增加,货币不断贬值,但不同经济体受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大宗商品出口国与大宗商品进口国之间。
展望未来,主要央行的紧缩政策显然将对全球其他地区产生持续的外溢影响。具体而言,主要通三重方式产生影响。
首先,紧缩政策将导致全球层面的需求和经济活动减少,这将给依赖出口增长的国家带来沉重负担,并由此产生影响。
其次,美国和其他主要央行的紧缩政策,导致美元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大幅升值,进一步加剧上述经济体的通胀压力。鉴于美元走强,使得所有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迅速走高,输入型通胀使得上述进口国面临更高的通胀压力。
其三,一个简单事实是,每当此类(紧缩)周期发生时,往往导致资本涌入避险资产。
投资者更倾向于(把资金)撤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寻找安全的避风港,例如投资美国国债或其他避险资产。在过去的4至5个月间,我们已经观察到新兴市场持续且较大规模的资本外流情况。
截至目前,外流情况仍较为有序。资本外流将增加上述经济体国内和主权利率的压力,进一步减少财政政策空间,同时导致私营企业部门融资难度加大。
因此,上述因素都将拖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
迄今为止,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改进了政策框架,并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工具等的其他政策工具的实施和部署,确保了金融部门的稳定。因此,主要央行的紧缩政策目前所导致的溢出效应相对有序,事态尚未出现混乱。
不过,我们担心,未来上述(有序)情况能否得以保持下去。
义乌市场商铺“一席难求”的背后,是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自带的流量,也是中国外贸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韧性所在。
日本家庭消费的回暖为市场带来了一丝希望,表明消费者信心可能正在逐步恢复。
全球十多位顶级银行家曾接受的民调显示,他们对市场最糟糕时期已过去的信心正在增强,“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再创新高提振了市场对下半年并购活动将更为活跃的乐观情绪”。
虽然目前市场的基本判断仍是,伊朗大概率不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如若封锁,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价格将会飙升,全球通胀的风险将会重燃。
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超过120%,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至Aa1,外国投资者持续减持美债,中国持仓降至7650亿美元,美国财政赤字激增,国债利息支出上升,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水平,美债收益率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短期预计震荡,长期或挑战6%,极端情景下可能触发流动性危机与美元国际地位挑战,全球经济面临传导风险,中国需降低美债集中度,警惕期限错配,推动IMF扩容与多边清算系统应用,加强G20债务重组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