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回顾今年,全球经济复苏路径反复,全球市场敏感度激增,世界仿佛处于秩序与失序之间的摇摆点。地缘风险叠加、贸易摩擦频发,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9月,美联储重启降息并呈双重加速,进一步加大全球金融的不确定性。
然而,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与数字金融的崛起,也为全球孕育新均衡提供了可能,世界因此展现出风险下行与机遇上行的双向张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展现出确定性路径。消费潜能释放中流砥柱,新质生产力崛起后劲十足,政策确定性支撑行稳致远。在全球动荡之中,中国以战略定力和制度优势稳住自身,也为世界提供稀缺的可预期力量。
全球经济:临界混沌,双向张力。2025年的世界经济,正站在临界混沌的岔路口。一方面,债务高企、贸易摩擦频发、地缘冲突加剧,叠加货币政策分化所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变化,任何微小扰动都可能被放大为系统性风险,复苏路径因此反复摇摆。在此过程中,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尤为关键。今年9月,美联储时隔九个月重启降息,并呈现双重加速:其一是时间序列上的“加速”,未来九个月降息次数预计明显快于此前,货币政策进入更为积极的调整阶段;其二是规则序列上的“加速”,点阵图所反映的中枢利率预期,与市场对宽松的押注及政治压力之间形成显著落差,美联储可能跳出泰勒规则等常规参照,更加注重在政治干预与市场博弈中寻找平衡,从而推动降息节奏的加快。这些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全球风险敞口。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在积蓄力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清洁能源的加速转型、数字金融的制度创新,为全球经济突破瓶颈、跨越临界点提供了可能。其逻辑主要体现在三条主线。第一,在经济增长层面,AI短期以降本增效为主,长期则通过算法优化、流程再造以及知识外溢,从而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IMF与OECD的研究均表明,AI将持续贡献于全球增速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第二,在就业层面,AI并非单纯替代岗位,而是重塑任务结构与技能组合,既带来互补效应,也加速低技能岗位替代。第三,在资本市场层面,AI板块已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相关指数涨幅大幅跑赢大盘,未来随着盈利模式逐步清晰,也将推动新一轮全球资本配置。总的来看,2025年既有不确定性的下行风险,也有新范式的上行机遇,世界因此展现出双向张力。它既可能滑入更深层的不稳定,也可能孕育出更高阶的新均衡。
中国经济:内生驱动,行稳致远。当全球经济伫立在临界混沌的岔路口、徘徊于风险与机遇的双向张力之中,中国经济则展现出另一种确定性路径。以内需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在动荡中保持稳健前行。一方面,消费潜能积厚成势。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力来自于庞大的消费市场。今年以来,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频频落地,既有立竿见影的短期刺激,也有固本培元的长期改革。更为关键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不仅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还增强了其对未来收入的稳定预期。经济学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若政府能够在初期施以强有力的刺激,并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可信度,就能有效打破“低消费—低增长”的次优均衡,推动经济向“高消费—高增长”的帕累托最优均衡跃迁。现实中,这一逻辑正在中国得到验证。零售数据的回暖、服务消费的繁荣、线上线下融合的加快,都映射出消费潜能正被不断释放。消费潜能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更有底气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它不仅是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真实写照,更是宏观经济增长动力的内在保障。国庆假期的繁荣消费场景,正是这种潜能的生动注解。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厚积薄发。如果说消费是中国经济的基石,那么新质生产力就是驱动未来的引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使中国产业链加速升级。无论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还是智慧医疗、金融科技,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面开花。算力的持续扩容、场景的快速落地、资本的持续涌入,使得推陈出新成为常态,而全球对比下的相对领先,则让中国在新一轮科技竞赛中独占鳌头。IDC数据显示,到2026年,中国的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2024年的两倍。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与政策扶持上的厚积薄发。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更是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这一进程展现出强烈的外溢效应。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提升了国内产业链的韧性,也为全球经济提供新机遇。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不仅让中国经济势如破竹,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信心与期待。
全球与中国:乱云飞渡,稳坐钓船。2025年的世界经济,正处在临界混沌的边缘。乱云飞渡之际,金融市场动荡频仍,地缘政治阴霾笼罩,但中国展现出稀缺的确定性特征。消费潜能释放中流砥柱,新质生产力崛起后劲十足,政策确定性行稳致远。这三重支撑,使中国经济具备了抵御外部风险的韧性,也构成了全球经济亟需的可预期力量。当全球经济处在秩序与失序的交界点,中国的长期战略与制度优势,或许是未来秩序最可靠的支点。正所谓“乱云飞渡仍从容”,中国在全球风雨中不仅为自身寻求发展,也为世界提供安定的坐标。
(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