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创资本论|对话申万宏源承销保荐朱春明:科创板重塑投行生态,综合服务实力锚定发展空间

第一财经 2022-07-29 11:55:19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责编:钟强

优胜劣汰。

注册制之下,投行的综合实力更受考验。在此形势下,部分投行在延伸业务范围、苦练内功的同时,也在围绕重点区域、高景气度行业和头部企业打造大投行“生态圈”。

在科创板三周年之际,第一财经启动“科创资本论”系列访谈,邀请国内头部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资本与科技的融合之道。

“科创板促进了投行向‘投行+投资’模式转型。”申万宏源承销保荐总经理朱春明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由于科创板强制跟投的制度设计,券商整体在投资板块需要更深度的合作,同时券商在投资风险和收益的整体把控上也需更加谨慎。

对于科创板的未来发展趋势,朱春明认为,未来三年市场容量会继续增大,预计会新增350家~550家,行业和企业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同时,板块整体“进退”速度将加快,投资者要注意风险企业。

(申万宏源承销保荐总经理朱春明)

投行生态已变,正向“投行+投资”模式转型

第一财经:伴随注册制试点落地,A股市场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在此背景下,市场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投行的商业模式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朱春明: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且推行市场化定价。因此,投行的重点更偏向于估值定价能力和信息披露两个方面。

在发行上市中,投行的定位发生改变,以往投行主要是以保荐机构的身份帮助企业规范内控、信息披露等上市事宜,然后将IPO材料申报上去,最后发行上市。因当时发行定价受“不超过23倍盈率和募集资金规模”的限制,因此无需像现在一样考虑定价以及销售等问题。

也就是说,以往投行只专注于保荐这一中间环节,现在投行要将业务向保荐环节前后延伸。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帮助企业上市规划的过程中,投行业务要逐步往前移,参与到一级市场更早期去,甚至协助企业做一些前期融资方面的事宜,以帮助企业做更好的策划。前移的过程中主要聚焦国家支持的集成电路、医药生物、高端制造等产业。二是企业上市之后,投行需要继续给上市公司赋能,比如提供再融资服务,让企业更好地成长起来。

投行进行上述资源的提供和支持,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也意味着,券商的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因为脱颖而出的头部券商,更能够清晰把控整体趋势、深刻理解监管理念、严格把控项目质量,转型也会比较彻底。

今年上半年,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多项业务已经位居券商行业前10。其中,股权业务方面,服务企业13家,融资规模161.74亿元,位居行业第9;IPO业务中,服务的5家公司上市,位居行业第9,融资总规模36亿元;再融资业务方面,服务了8家上市公司,位居行业第7,融资总规模125.78亿元。另外,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的储备项目中,IPO在审及已过会待发行数量共36家,储备数量位居行业第9;再融资在审及已过会待发行数量共9家,已公告预案2家,再融资储备项目数量位居行业第9。

目前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的战略规划是,进入行业前10之后,稳定在前10,再逐步上移排名。当前主要通过两大举措来稳定:一是稳定团队,目前公司保代规模已对稳定在前10的排名有较大支撑,同时寻找到良性循环的项目、收益上升、排名上升,团队也会更加稳定;另外,今年公司还招聘了一些偏产业研究的人才,人才结构更为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和法律背景人才。二是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布局长三角,在一些竞争尚不激烈但是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区域设立分支部门。

第一财经:发行定价是注册制的关键环节,也备受市场关注。近年来IPO频现破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投行在定价能力方面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

朱春明:我们认为,此前A股市场出现大规模破发现象,主要与承销制度和投资者行为相关。注册制发行承销制度部分条款修订后,允许新股定价突破“四值孰低”,给予了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相对更宽松的定价环境,对抱团报价的打击效果立竿见影,项目发行市盈率上升。但同时,机构投资者为了搏入围,报价会相对偏高,造成发行市盈率偏高,导致新股上市后出现破发的情况。

不过,市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出现大面积破发后,机构投资者在报价上也会更加审慎决策,使得报价更趋向合理。近期新股破发情况有所缓解。

投行在维护新股发行市场稳定方面,注册制发行承销新规出台之后,主承销商在IPO定价中的发挥空间加大。对此,大型主承销商发行团队均在加强培养执业人员的估值定价能力,同时不断向发行人宣导合理定价的理念,管理好发行人估值定价预期,合理规划募投项目,在充分考虑市场、行业及承销风险后,审慎确定发行价格。

另外,学习国外成熟承销制度的操作模式。2001年9月,证监会发布《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自此我国有了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机制的制度基础。此前在主板和双创板块,由于破发情况不明显,且具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需要达到一定发行数量时才能使用的要求,应用情况较少。但在北交所的公开发行中,目前所发项目已普遍使用,对于保护新股上市表现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未来降低其他板块使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的门槛,积极实施超额配售选择权,也将有助于实现新股价格从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平稳过渡。

注册制下“危”“机”并存,练内功、扩外延提高能力圈

第一财经:全市场注册制渐行渐近,沪深主板改革呼之欲出。你们做了哪些布局?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朱春明:在投行业务打法方面,我们在区域布局、协同机制、项目储备、估值定价及销售能力上均有所准备。

首先,深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目前围绕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大西南、华中和新疆等区域开展重点布局,同时注重围绕行业头部客户打造大投行“生态圈”。

其次,全产业链全产品覆盖,并着重加强科创板、创业板IPO及北交所发行上市布局。比如在科创板,着重围绕集成电路、医药生物等产业做上下游延伸,打造行业根据地。

最后,建立大协同机制,提升承揽、投研、定价与销售能力。承销保荐公司通过集团体系内各种途径筛选承揽优质标的,与各业务条线积极加强协作,拓展客户资源;与研究所、机构客户等部门合作,增强定价与销售能力。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注册制也给投行带来了挑战。注册制板块内公司估值方式多样,估值水平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投行人员对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经营模式等问题有深刻地理解,并提高行业研究能力。

第一财经:注册制下,投行承担的角色更加丰富。那么,投行如何更好地促进企业规范,同时又降低自身的合规风险?

朱春明:注册制下,券商业务由侧重于对发行人合规性审查和申报材料合规性以满足监管要求,转向以资本中介类业务为核心、为上市企业和各类投资者提供综合化服务的新模式。同时还需加强包括研究资源、销售资源等各业务模块协同效应,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发现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对于风险太大的项目,我们会审慎考虑,不能因为极少数项目影响公司品牌和保代个人职业生涯,一定要对自己和对市场负责。其中,作为质控内核的中后台需要对项目严格把关,对行业和公司的判断至少要把握两个环节,一是所服务的公司本身有没有问题、符不符合发行条件、有没有造假,这些是底线,不能触碰;二是需要核查前台项目组的执业质量,比如程序是否做到位。

所以,投行的风控、合规水平需要从满足监管要求的被动式管理向主动性转变,需要加强对项目承揽、立项到项目申报、发行上市等各阶段出口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凭借完善尽调手段、提升辅导质量、进一步督促上市公司完善信披工作和公司治理方式等,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同时又降低自身的风险。

科创板的未来:后备军充足,“进退”速度加快

第一财经:目前中国科创领域的后备企业空间有多大?

朱春明:新经济、新业态的企业也层出不穷,更多科创板后备企业也会应运而生。仅2022年上半年,科创板累计新增受理申报企业家数111家,与去年同期相当。另外,从新增辅导的企业家数来看,2022年上半年,全市场新增辅导备案的企业家数超过400家,这其中一部分未来也会选择到科创板进行申报,后备企业比较充足。

随着我国A股注册制的全面推开和深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也将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定位,主动选择合适的板块。

第一财经:对于科创板的下一个三年,您觉得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新特点?

朱春明:我认为主要将呈现三个方面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目前科创板的上市公司总数超430家,未来三年市场容量会继续扩大,预计会再新增350家~550家,投资者队伍会进一步壮大。此外,行业和企业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在不同的行业和新兴领域中,将会涌现更多的细分赛道龙头或第一梯队企业。

第二,科创板的高科技属性具有技术迭代较快的特点,因此企业优胜劣汰更迅速。企业需要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和较强的调整能力,否则就会因技术淘汰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我们认为科创板增强退市机制后,板块整体也将呈现“进退”速度加快的特点,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也比较大。

第三,分拆上市的案例会越来越多,随着证监会分拆上市规则的落地实施,已出现一些优质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在科创板分拆上市,随着投资者的更多关注和认可,未来这一模式下也将会出现更多的上市公司标的。

疫情下IPO企业优胜劣汰,投行重点核查持续经营能力

第一财经:疫情延续了三年,以今年上半年尤为影响大,在此过程中,企业受影响几何?融资和上市意愿是否受到影响?

朱春明:2022年上半年,国内多地疫情反复,防疫形势严峻复杂,也导致了许多企业尤其是上海、吉林的企业短暂停工停产,业绩下滑。对于投行业务来说,部分项目的进度和项目储备拓展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

但超出我们预期的是,截至目前A股IPO在审企业超1000家,其中今年6月份,IPO申报迎来罕见爆发,单月新增受理400多家企业。这背后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其实,疫情也是一个筛选企业的过程,优质企业成长的原有动力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可能短期经营指标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几个月后仍旧可以恢复。看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主要看企业核心内在竞争力有没有受到疫情影响。

第一财经: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及行业的IPO企业,中介机构将重点严格核查哪些方面?

朱春明:一方面企业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才能符合继续推进的条件,另一方面保荐机构也会勤勉尽责,审慎出具新冠疫情对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核查意见。

以创业板为例,在企业符合板块定位、发行上市条件的前提下,中介机构须核查其2022年业绩大幅下滑确属受疫情影响,且未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在提交专项核查报告后,深交所正常推进相关审核工作。

同时,我们认为纾困地区公司在疫情有所缓解、市场对疫情影响因素充分消化后,发行人的盈利能力还会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回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