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设立六年以来,凭借高度创新的市场机制及包容的融资环境,为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发展平台。随着“科创板八条”、“1+6” 政策等陆续推出,以及一揽子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配套制度持续落地,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有望陆续疏通,科创板将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充足动能。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第一财经联合策划推出的《价值与投资》栏目,2025年第二期节目以“科创板六周年:资本助新,产业焕新”为主题,邀请科创板上市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证指数公司代表,详细解析资本助力下,科创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并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的历程。
多方助力科创企业跨越成长周期
中小科创企业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通常都会面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且失败风险较高等不确定因素,想要成功摘取创新果实,科创企业离不开政策、资金和技术的多方支持。
较高的投资风险注定了在一般市场制度下,科创企业融资极为不易。作为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试验田”,科创板在设立之初就承担了服务战略新兴产业,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近六年来,随着一系列制度上的创新尝试,科创板对于企业的支持愈发精准,上市的科创企业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此次活动中,多位来自前沿科技领域创始人分享了企业一路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成功案例。
博瑞医药于2019年11月在科创板实现上市,凭借多年积累的药物技术研发平台,公司业务逐渐从复杂仿制药生产转向创新药研发,并在诸如代谢领域GLP-1多靶点药物以及抗肿瘤靶向放射性药物等领域实现突破。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建栋在节目中表示,药物创新有着“十年十亿美元”的研发定律,行业风险极其巨大,在传统资本市场规则下,早期的创新药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正是有了科创板提供的种种金融支持,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博瑞医药得以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持续快速推进。”袁建栋说。
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博瑞医药六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2亿元,目前已有四条在研创新药管线,其中最重要的创新药物BGM0504注射液已进入III期临床,公司正迎来创新药产品商业化前的关键时刻。
皓元医药董事长兼总经理郑保富介绍称,作为服务创新药产业链条的CRO企业,皓元医药成功登陆科创板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皓元医药上市后凭借资本的赋能,迅速布局了自己的药物研发中心,构建了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生产基地,今年3月份我们重庆ADC CDMO基地投产运营,形成了全产业链条的服务创新药发展的体系,并加快向全球市场扩张。”
与此同时,AI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应用的持续深入,也为越来越多行业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赋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主任李金金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AI技术的应用对于科创企业的深层次影响。“AI大模型更擅长解决非线性复杂问题,帮助突破创新瓶颈,”她表示,“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物质科学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入,创新难度也与日俱增。借助AI技术突破人类思想维度限制,能有效推动更高层次的创新。”
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证指数公司自科创板开市以来不断丰富科创板指数体系,陆续发布了科创50、科创100等科创板宽基指数以及生物医药、芯片、高端装备等一众科创板主题指数。中证指数公司市场服务部副总经理胡威表示,指数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发挥指数产品资金“指挥棒”的作用,可以引导社会资本精准高效地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更好促进科创板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们还将通过持续丰富和完善科创板指数体系,凸显科创板’硬科技‘成色,为广大投资者分享科创板公司发展‘红利’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投资与分析工具。”另外胡威建议,投资者在参与指数化投资过程中,需要对指数的编制规则有清晰认识,并结合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适合的指数产品。
倾力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
2025年,随着“1+6” 政策以及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出台落地,科创板再度迎来制度升级,有望从制度根基上为科创企业搭建起更为顺畅高效的融资通道。
胡威表示,此次科创板深化改革以设置科创成长层为核心抓手,通过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优化配套制度,显著提升了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与适应性,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加快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郑保富认为,随着科创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的持续落地,以及来自资本市场赋能的逐渐升级,中国科创产业已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利好,而来自AI技术的助力则进一步降低了生物制药等科创领域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仅从创新药来看,从早期的蛋白发现、化合物合成、活性检测阶段,再到临床阶段,AI的应用使整个药物研发周期都大幅缩短,并促进了研发的成功率显著提升,”郑保富说,“如此环境下,创新药的研发和投资回报率越来越高,企业和资本都愿意投入到真正具有价值的创新活动中,中国创新药产业正迎来自己的DeepSeek时刻。”
“AI技术正越来越多渗入到产业链各个环节,赋能企业创新”,李金金补充道,“我们正在推进AI对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产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力争实现对企业研发生产进行全流程覆盖,切实解决企业产业化发展痛点。”她还表示,通过与生产端交流反馈形成的学术与产业的良好循环,AI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有望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并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随着创新效率和商业化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正越来越多获得全球市场认可。“过去两年国内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反向输出案例大幅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袁建栋表示,“就生物医药行业而言,中国企业已逐步走出技术跟随阶段,甚至在部分领域略微领先。未来随着工程师红利的持续释放,我认为国内企业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大。”
袁建栋认为,随着中国科创实力持续增强,资本市场对于创新药等国内科创企业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变化,将更愿意承担研发和投资风险,“资本的持续助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创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实力增长。”
本次收购如果成功完成,将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以来,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在这轮市场重估中,有三类资产起到了引领作用。”
到2030年,湖北上市公司总数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国家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武汉处于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交易所将抓紧细化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