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科技创新版图有何变化?
7月29日下午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综合排名TOP20城市中有19座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形成全球科技创新“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态势。中国16个城市进入全球科创百强,较五年前翻了一倍。北京、上海分别比去年提升一个位次,排在第五和第八。
中国16个城市上榜
根据报告,美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亚洲加速追赶。亚洲城市自 2018 年以来进步明显,其中东亚城市提升更为显著,2022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排名TOP20中有8座亚洲城市上榜。
TOP100名单中有16个中国城市上榜,较2018年增加了8个,同时在多个科创领域展现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中国城市整体呈现从 “点上引领”向“全域突破”转变的特征,上榜名单不再限于头部城市。而且从“数量追赶”到“质量提升”转变。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如心解读报告时表示,五年间,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加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排名百强,南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青岛、苏州都为五年来新晋上榜城市。区域分布上,中国入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排名 TOP100 的城市从过去的北京、上海、 香港、深圳、广州传统头部城市,逐渐向中国内地全面延展,不仅包括青岛等东南沿海开放城市,还囊括中西部地区的合肥、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
他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上榜城市变多也和我国各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相关,从报告的4个维度: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环境来看,中国城市多个指标都在提升。
上海基础研究5年升12位
报告显示,欧美在基础研究上依然保持存量优势 ,例如一流大学资源更为集聚,顶级科研奖项积累更深。
而中国基础研究增量实力逐渐显现 。五年来,伦敦(1)、纽约 - 纽瓦克(2)、波士顿(3)和巴黎(5)始终保持着全球前五的优势,北京在今年超越巴黎(5)和旧金山 - 圣何塞 (6) 跃居全球第 4,上海(8) 五年内攀升12名。
李如心对记者表示,每年各项指标都处于动态变化中,综合来看全球城市整体上水涨船高,而和去年相比中国上榜城市变多的主要原因,分析下来是基础研究的进步明显。
比如,SCI 高被引论文数是衡量学者水平和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增 SCI 论文发表质量中国显著提升,在最新一年 SCI 高被引论文数 TOP20 中占据半数。
同时,全球大科学设施中国新增数量突出。全球大科学设施城市排名中,东京(1)、京都 - 大阪 - 神户(2)、上海(3)和北京(4) 依旧位列前四,中国五年内这一指标进步显著并有望进一步提升。上海、北京、合肥(7)已初步形成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
报告在李政道研究所发布 金叶子/摄
另外,在产业技术维度,全球产业技术评分 TOP20 亚洲城市占比持续提升。2022 年全球产业技术评分 TOP20 中欧美城市各占 6 席,亚洲城市占据8席,占比从 2018 年的30%上升至 40%,亚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产业技术创新区域。 中国城市在产业技术创新领域整体排名显著上升。2022年排名中深圳、北京产业技术排名首次超过巴黎分列第 4、5 位,其中北京首次入围 5 强;上海、香港则相对平稳,分列第 12、13 位。
金山正在加速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和各产业资金等要素的集聚
成都依托天府实验室、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平台,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山寨》独辟蹊径,从中国古代思想对于“道”与“空”的强调,带出中国书画对“原作”观念的漠视与对赝品的宽容,从而重估了当代——尤其是制造业——的“山寨”行为中所蕴含的创造性活力。
周五公布的日本政府数据显示,东京2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较上月触及的4.3%的42年高点大幅回落。但东京的通货膨 胀率仍连续第九个月超过了日本央行2%的目标,令日本央行面临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压力。
2023年,环上大科技园将力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5项,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