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亟须战略思维 纾困三重压力

第一财经 2022-08-10 22:06:41 听新闻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谢涓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三重压力依然较为严峻。

猪周期拉升CPI,大宗商品压低PPI,7月价格指数与过往不一样。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7月CPI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0.5%,PPI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1.3%。反映PPI与CPI的同比剪刀差在缩小,环比剪刀差则在放大。

当前PPI与CPI同比剪刀差收窄,反映中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有所改善,且环比数据显示,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的改善具有持续性和断点性等特征。要知道,中下游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其如同春草,只要有喘息机会,就会展示出极强生命力,这是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相信持续下去,会逐渐改善中国的投资边际收益率,进而改善市场预期,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升级。

不过,数据也显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三重压力依然较为严峻,要推动其边际改善还需添柴加力。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的边际变化。前者同比上涨6.5%,环比下降0.9%,而后者则为4.2%和1.3%。这组数据反映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已自下游向中上游传导,继下游制造业承担了PPI上涨压力后,当前工业生产者也在吸收要素资源的上涨压力;换言之,需求收缩问题已经传导到中上游行业,挤压中上游企业的边际投资收益率。

一是需求收缩问题持续。CPI商品篮子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3%,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5.6%,鲜菜类价格环比上涨10.3%,非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9%,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食品能源价格对CPI的贡献反映,最终需求依然呈收缩状态,结合最新海关总署公布的7月数据,中国出口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3.9%,进口1.56万亿元,增长7.4%,贸易顺差6826.9亿元,扩大90.9%,贸易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进口和CPI数据显示,内需不仅在收缩还在内卷,这也意味着支撑经济内循环有效运转的最终需求暂时仍难当大任。

用中国GDP的季度走势图能看得更清晰:自2010年二季度中国季度GDP创出10.3%的增速后,40余个季度以来呈现出的是一条持续的平滑下行线,其周期性几乎看不出了。这意味着牵制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是难以通过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等解决的,也就是说当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锦上添花。

而且,目前即便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其空间也呈边际递减态势,因为当下中国通胀在三重压力下步入的状态,反映货币政策的空间正在收窄,这不仅由于中外利差会持续扩大,而且源自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本身已弱化利率等价格信号的作用,宽货币一直无法有效转换为宽信用,就是低利率覆盖不了市场真实的风险敞口,导致流动性淤积在货币市场,进而导致低利率与资产荒并存,市场主体的预期持续偏弱。

解答结构性问题的对症之药是改革,通过改革拓宽市场主体在经济体系中的行动自由,让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市场主体能法无禁止即可为,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点才能舒展开来。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让经济体系内的价值理念多元化、策略多元化和行为多元化,充分孕育出企业家精神。

在此需指出的是,如何使用好一个特殊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趋利避害地降低产业政策对经济社会资源的扭曲。最近芯片大基金的反腐力度显示,如果产业政策是通过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等方式,直接进入市场踢球,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那么其将不会带来市场配置,而是计划配置,因为不同市场主体围绕产业政策做出同一个或相近的策略选择,释放同质化需求,市场就会失去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产业政策就难以抵御腐败。唯有产业政策是与市场主体进行事中风险共担、事后用政府采购市场进行竞争性奖励,产业政策才能对经济发展提供正向激励。

由此可见,结构性问题缠绕下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基于战略思维通过改革进行一场战略布局,而不单单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打赢一场战斗,唯有布好局、搭好台,才能春风化雨、彩蝶自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