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沙龙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远程发表了主旨演讲。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曾刚提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可以说,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对此,曾刚认为,银行业下一步要重点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强化对农村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农业现代化所延伸出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银行业可以尝试为其设计专属金融产品,通过创新金融与保险等工具的多元组合,提供符合其发展态势的优质金融资源供给。
例如,银行可以与涉农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农资连锁店等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农业生产链、供销链、消费链。
同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因此还需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曾刚表示,从线下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小额信贷的满足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对于大额、长期的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依然不是很高。因此,未来银行业一方面可以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创新信贷方式和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结合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农村普惠金融不仅仅是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其消费、理财、保险等需求同样需要受到重视。
“一直以来,我国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信贷这一基础金融服务,主要解决分散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而对于消费、理财、保险等金融服务关注度较少。”曾刚认为,面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金融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更加积极地融入全面乡村振兴战略。
他进一步指出,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加快业务线上化和数据化,通过在线自助服务、无人现场服务、远程人工服务等方式,优化客户线上业务办理流程等,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服务体验;另一方面,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扩大数据来源入口,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此外,金融机构还需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完成监管要求的各项指标。同时,要从组织架构上成立专门的部门或事业部,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相关组织架构的设计;在激励考核约束机制上,把资源向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进行倾斜。
(曾刚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这是中国金融体系在跨境金融领域迈出的随需而变、与时俱进的重要一步。
在地缘局势日趋复杂的当下,金融机构助力企业更好地进行全球化布局成为焦点。
气候投融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但也面临着产品和服务缺乏针对性、气候贷款统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难度大、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不足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截至2024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61%。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331亿元,赔款支出2014亿元。
持续健全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