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在促消费的同时,也在加强预付式消费卡的管理。
作为“诚信兴商宣传月”和第三届“五五购物节”系列活动之一,上海于8月18日启动了单用途预付卡“增信用、促消费”活动,将为期一个月。
该活动在上海市商务委的指导下,分为“增信用”和“促消费”两大版块。其中,在“增信用”板块,上海将在各大商圈、购物中心、商场、银行网点集中播放“单用途预付卡理性消费”宣传片,并在全市各大商圈集中举办单用途预付卡合规经营和理性消费现场咨询活动。同时,上海还发布了《单用途预付卡理性消费指引》,培育13家代表性发卡企业102个单用途预付卡合规诚信宣传示范点和培训566名预付卡法规宣传员,发布《发卡经营者合规诚信“6个要”倡议书》。
具体来说,《单用途预付卡理性消费指引》提出了5项提示:第一,消费者可登录“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查询发卡企业合规信息;第二,消费者可通过本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网站、购卡用卡现场企业信用铭牌等实时关注发卡企业的信用状况;
第三,购卡充值有限额。根据相关规定,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第四,预付消费要适度,同时,不建议购买期限在3年以上的较长时间预付卡。第五,消费者应尽可能签订购卡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后再签字,并留存发票收据等书面凭证,每次消费后要向上架所要消费明细,做好消费记录。
面向全体发卡经营者发出的《单用途预付卡发卡经营者合规诚信经营“6个要”倡议》则提出,倡议对接信息要公示、资金存管要到位、售卡章程要解释、购卡合同要签订、合同履约要全面、客户服务要到位,号召行业提升自身经营水平和能力,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对单用途预付费消费卡的管理上,上海长期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2018年7月27日,《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表决通过,并于2019年1月1日实施,这被视为上海在单用途预付卡地方立法领域迈出了全国的第一步。
2019年5月1日,作为《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的配套规范性文件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正式实施,“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同步上线。这意味着,消费者可在平台上查询到公开的发卡企业信息对接情况、手头已购买的预付卡的余额以及警示名单,并可使用咨询、举报等相关功能。
虽然《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建立了必要的事前监管备案制度,相应的预付收款金额额度和银行存管资金监管等制度,但是预付卡消费的监管体系还有待持续完善。
上海市商务委今年7月表示,积极支持各区商务主管部门针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有益探索,研究银行保函、信托等有关制度在单用途卡领域的可行性,丰富消费者合法权益救济方式。
为了提高事后惩处力度,上海市商务委称,正在积极推进“一案一处理”工作机制,加强协同监管、做好案件处理、消费纠纷调解、履约保证保险赔付等相关工作,避免因发卡经营者关门歇业引发群体性纠纷,已有效处置“一茶一坐”“贝思客”“宜芝多”等发卡经营者关门跑路消费纠纷。同时,上海市法院系统正完善消费维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上海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消费领域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拓展检察公益诉讼范围,参与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的协同治理。
记者发现名义上是购买私募产品,但投资人签订的大多为合伙协议。
跑路前毫无征兆,部分投资人的收益按期兑付
云南信托方面15日对第一财经表示,针对"杭州30亿量化跑路"事件及有关公司个别TOF产品合作方涉嫌违规违约的传闻,公司进行了排查。
对此,上观新闻根据抓取微博话题上的数千条评论,分析出背后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消费者觉得平台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有活动(还不包括政府搞的各种节庆活动),加上直播卖货等,降低了双11的吸引力;二是抱怨不够优惠,折扣力度有限,而且操作麻烦、套路太多;三是花钱信心不足,如没钱、不想买、省省还能用这条评论获得了8000余名网友的认同。从常识看,消费是表,有钱是本,老百姓有钱了,消费自然就会增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既不是政府能鼓励出来的,也不是靠商家打折就能刺激的,而是消费者有钱加有需求才会实现。
近日,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印发了《上海市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