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8月20日揭牌以来,临港新片区(下称“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高速增长。
作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今年上半年,虽然遭遇疫情冲击,但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39.8亿元,同比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6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96.7亿元;实到外资完成11.9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3%。
得益于制度创新持续突破、特殊经济功能全面升级,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前沿产业加快集聚,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
2019年~2021年,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其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9.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9.2%。
统计显示,三年来,新片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6000亿元。其中,2019年规上工业总产值885亿元(386范围);新片区成立后,工业规模体量增长迅猛,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541亿元,2021年突破2600亿大关。
今年上半年,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7%。“这显示出疫情之下经济实现了较快重振,体现了较强的经济活力。”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
三年来,新片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2200亿元。其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61.8亿元。2019年,新片区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00.37亿元,增长65.8%;2020年达到335.98亿元,增长58.7%;2021年进一步增至513.11亿元,增长53.4%。
今年上半年,新片区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73亿元,同比增长9.1%,相比2019年上半年(66.68亿元)增长195%。
初步建立前沿产业集群
目前,新片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
“三年来,前沿科技产业成为临港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成为临港发展的源动力,产业的前沿性、带动性、国际性显著增强。”吴晓华说。
目前,新片区产业体系已经升级为“4+2+2”产业体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
三年来,新片区签约项目1196个,总投资超6500亿元。其中,前沿科技产业累计签约项目超300个,涉及总投资约4200亿元。
在300多个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中,百亿级特大项目6个,包括中芯、格科微、闻泰等;超十亿级项目105个,占比超过31%,十亿级以上项目投资额占比超80%。
近日,为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动力装备产业发展,持续加强创新资源集聚,新片区又形成了六个行动方案,为产业发展明晰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8月18日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万~3万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
此外,根据规划,到2025年,新片区汽车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创新策源能力增强
三年来,新片区的新注册企业超6.4万家,日均新设企业约90家。
新片区成立前,2019年新设企业1.2万户;新片区成立后,2020年新设企业1.9万户,增长58.3%,2021年新设企业2.8万户,增长47.4%,今年上半年,新设企业0.93万户,相比2019年上半年新设企业(0.48万户)增长93.8%。
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实现了快速增长。三年来,临港新片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成立前2018年184家,增加到2019年254家、2020年502家,2021年844家,三年增长358%。
同时,新片区还加快实施领军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动员包括特斯拉、中芯国际、商飞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打造企业级研发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行业龙头创新中心等。目前已认定科创平台14家,还有一批储备建设中。
当前,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氢能产业等领域,一批国际水平创新成果已经在新片区涌现。比如,弥费科技自研首套国产12英寸晶圆厂整厂自动物料传送系统(AMHS);鲲游光电推出国内唯一一款超远距离的图像级车载激光雷达光纤光学模组产品;生物医药方面,心玮医疗自主研发全球首个颅内药物球囊导管、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
制度创新不断突破
三年来,新片区初步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诞生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杆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
“当前,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在曲折中前行,在多边和区域受阻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自主开放显得尤为重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对第一财经说。
在推进“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的同时,新片区还在税制、法治、“放管服”改革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积势聚能。
揭牌以来,新片区相继出台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基本建立了与临港新片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税制框架,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具体包括重点产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服务免征增值税、“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完善启运港退税以及服务出口增值税免税政策等。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四大重点产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是临港新片区实施的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税收政策。截至目前,共有六批132家企业通过资格认定,累计减税金额约11.73亿元。
同时,新片区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推出数据跨境流动风控、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等20个实战化应用场景。三年来,新片区的风险防范水平和安全监管水平持续提升,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制图/蒋皓明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地产高质量发展的组合制度创新要求,旨在以内部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其中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进而稳消费稳预期,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立四周年之际,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这对“镜像”,对我国其他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聚焦跨境和离岸金融、离岸贸易、跨境和离岸数据、跨境医疗、高能级航运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
经过数年的高负荷运作,2025年全球经济将迎来“热启动”,增长的动能逐渐释放,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园核心启动区将聚焦民用航空、汽车、高端装备、轻化工等四个产业方向,打造集制造、研发、服务、展示、贸易等多功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