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乡村苦难故事让人联想“二舅”,《隐入尘烟》逆袭票房近亿

第一财经 2022-09-05 10:37:11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中国影史上也曾出现过票房破亿的文艺片,但《隐入尘烟》的逆袭,走出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曲线。

9月5日,上映第60天,电影《隐入尘烟》票房破8800万。猫眼专业版预测其内地总票房为1.25亿。这个成绩,令人惊叹。

中国影史上,也曾出现过票房破亿的文艺片,但《隐入尘烟》的逆袭,走出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曲线。

7月8日,《隐入尘烟》正式上映,这部以西北农村两个边缘人为主人公的影片首日排片占比为1.3%,不足同期大片的零头。1%上下的排片比持续到了七月末,上映第四周,排片跌至0.5%以下。8月9日,《隐入尘烟》上线流媒体平台,当天的票房收入是11.7万元。

通常,一部影片登录流媒体,基本宣告其院线征战告一段落。8月19日,《隐入尘烟》累计票房还不到2000万。一个多月的时间,影片的高口碑并没有为票房带来多少加持。

拐点出现在在8月22日。这一天起,《隐入尘烟》排片开始稳步上升,从0.2%上涨到16.6%。8月29日开始,《隐入尘烟》各项数据不断刷新纪录,不到一周的时间创造了5000万票房。9月2日,单日票房超越《独行月球》和《新神榜:杨戬》首次登顶日冠;9月3日,单日票房突破1437万,一天时间拿下上映19天的票房总和。9月4日,单日票房再度以1279万登顶。

上映两个月,《隐入尘烟》的院线之旅峰回路转,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奇迹般的刷新纪录,能够给文艺片创作带来哪些启示,它能够改变文艺片排片少的困境吗?

不拒绝观众的诚意之作

一家地处沪上繁华商圈的连锁影城上周对《隐入尘烟》排片进行提升,影城高管向第一财经表示,影片上座率是影院排片的主要依据,其次也会考虑影片的丰富性。在他看来,《隐入尘烟》上座率之所以能够逆势上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带动。同期影片的供给不足也是原因之一:“确实也是最近该看的影片都看完了。”

猫眼专业版营销数据显示,《隐入尘烟》的抖音话题播放量已超32亿。9月3日,“隐入尘烟结局”话题在抖音热榜上位列第四。在抖音,关于《隐入尘烟》的观众安利文案别出心裁:“西北沙漠种不出玫瑰,小麦印花是我最汹涌的爱意。”“全剧不提苦却苦出天际,全剧不说爱却爱入骨髓。”

在短视频平台,许多二创内容得到了较高的播放量和点赞数。在抖音,“隐入尘烟”话题下有各式各样的热门视频,有的是几分钟解读电影,有的是博主模仿影片主人公片段比如“沉浸式吃鸡蛋”,还有一些拍摄了与影片主人公有相同境遇的身边人的生活。博主史牧云说:“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为什么《隐入尘烟》感动了我,因为那不是一个人,我身边有千千万万那样的老人。这世上多的是这样的人,尘埃一样活着,渺小,卑微,却善良,质朴。”视频下面得到高赞的一条评论写道:“说这部电影脱离实际的,是他们已经脱离了我们。”

济南百丽宫影院总经理董文欣自《隐入尘烟》上映后持续呼吁观众观影并予以排片倾斜。在她观察看来,该片前期票房靠的是业内人、影评人、影迷的推荐,市场以一二线为主。上了流媒体后,影院并没有被流媒体分蛋糕,且依靠着网上各种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口碑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和乡镇,三四线票房上涨,口碑“破圈”。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也注意到了短视频对《隐入尘烟》的票房加持:“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抵达万千观众最有效的手段是手机,是短视频。”一方面,短视频的触达率和影响力被再次确认,另一方面,刘海波觉得,短视频的生产传播者、博主们之所以力推《隐入尘烟》,是因为他们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

刘海波向第一财经分析,《隐入尘烟》是有观众缘、有亲和力的作品,是一部有诚意而又不拒绝人的作品:“春耕秋收,两个底层农民的劳作,打土坯盖房子,孵小鸡生鸡蛋。他们总是被强势者使唤和剥削,无声地坚忍着,这些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看懂,也不觉得枯燥。”刘海波说:“因为看懂了而尊重它。我们尊重导演、演员,投资人的诚意,也尊重给这部片子排片的院线的诚意。”

“大家真诚地为这部电影当自来水进行传播,也会形成一定的马太效应。但无论是院线排片、流媒体的传播力,这些都建立在同一个前提上,那就是这个作品本身有打动人的地方。”刘海波说。

情感得到正向释放

由于疫情缘故,《隐入尘烟》上映初期上海部分地区影院暂未开放。刘海波第一次看《隐入尘烟》是在互动电视上点播,最近他又在影院二刷,依然为从土里长出来的人物、台词、故事和表演而感动。

刘海波觉得,人们很少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扎实的真正的人生:“人生是一块一块土坯打下来的,一砖一瓦盖起来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他看来,《隐入尘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电影,表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像麦子一样沉默无言,顽强地在土里长着,自给自足,土地像阳光一样,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付出,就会有回报,播种就会收获,看着麦苗抽穗,内心就会有一种愉悦感。农闲的时候,知道仓里有粮食,能吃上东西,人就是这么感到踏实的。”

对人生的呈现之外,影片还有关于社会批判、人文关怀的表达,比如人生的无奈和卑微:“我们和有铁、贵英一样,无非是吃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但一样卑微,一样无奈,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当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对人生的意义发出质疑的时候,不仅想要找原因,还想找到一种引导。有铁和贵英的回答是接受自己的命运,踏实地活着。”刘海波说。

《隐入尘烟》给人以感动,但并不是一部只有悲情的电影。“有铁过去四十年来就是一头驴,被人使唤着,他自己没有人生的目标,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没有作为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工具人。但是当他遇见贵英以后获得了相濡以沫的爱,人生有了一丝温暖和亮光。”刘海波又说,这部电影呈现了这种可贵的温暖,但同时又把生活的本质告诉观众:“生活是非常残酷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那么多的价值判断,不会因为你是弱势,就给你保留一点仁慈。”

和刘海波一样,对于《隐入尘烟》,很多观众评价它“后劲儿很足”,在流媒体平台观看之后,又去影院选择二刷、三刷。刘海波提到,现在观众看电影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因为它通常意味着要付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情感成本:“看一场电影加上交通来回三个多小时,还需要情感投入,其实是非常累的。很多电影对观众而言是被折磨过一次了,不值得二次付出,而像《隐入尘烟》这样的片子,能够让情感得到正向的释放,观影过程中会得到心灵的净化。因此,你就会选择再一次地享受。”

成功可复制,但有偶然性

实际上,文艺片排片少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过去,比文艺片内容本身更出圈的反而是电影人的自救行为或者是五花八门的营销噱头。比如2016年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上映,出品人之一方励下跪求排片,再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一吻跨年”为卖点,错位吸引观众,票房破2.8亿的代价是口碑崩塌。宣发再强势的文艺片,票房也有天花板,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2019年在中国内地获得3.76亿票房,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一个多月前,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也曾回应“排片少”的问题,在他看来,电影院排片是一个市场行为,影院经理自然会选择他所认为的能够赚钱的影片,选择主流观影人群喜闻乐见的类型多排一些,无可厚非。

在刘海波看来,文艺片不可一概而论。《隐入尘烟》和一些曲高和寡的文艺片不同,它不故弄玄虚,也不拒绝观众,它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所谓可以复制,是指它教育了院线,资本和观众。对观众来说,原来电影不都是打打杀杀和视听冲击,对于电影院来说,原来这样的片子也有观众喜欢,不该只给那些商业片多排片,也教育了资本,可以看到,电影行业还是有部分资本是有文化修养的,愿意投资真诚的艺术家。”

在众多分析《隐入尘烟》逆袭现象的评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该片的票房逆袭与前不久“二舅”短视频的爆红在逻辑上有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通过观看他人苦难,“治愈自己的精神内耗”。

刘海波觉得,人会在潜意识上寻找共情点,人需要宣泄情感,通过艺术来得到净化:“当人处于一种无感状态的时候,会倾向于消费视听产品,浅表的东西,但那些爆米花电影越来越不行了。现在全世界的人其实已经开始进入了一定的发展受挫期,会让人在狂飙突进中踩一下刹车,会进行一定的反思,有一点深度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爆款或者现象级的作品一定是找到了与时代情绪的合拍点:“但是时代情绪是很难把握的,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所以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