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外部董事的作用,增强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科学性、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在9月22日举行的“国有企业外部董事论坛”上,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表示。
外部董事制度是国务院国资委为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所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目前,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制度普遍推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29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2.63万户地方国有企业及子企业已设立董事会。中央企业子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9.6%、96.7%。
同时,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党委,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召集人制度,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有力促进和保障外部董事履职。
“一般而言外部董事占比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强。”罗新宇说,提升外部董事占比可以增强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董事会都是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越来越多公司构建董事会都开始以外部董事为主。
同时,罗新宇表示,董事来源多元化已成为国际趋势,特别是在中国企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这一点尤为关键。他认为,目前外部董事选聘更加多元化,并且突出了专家型治理,发挥了专业委员作用,提升了董事会决策专业性。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规划发展局原局长,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中化集团兼职外部董事邓志雄也表示,坚持外部董事占多数,是中央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董事会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邓志雄看来,这个过程有利于企业决策的专业化和企业运营的市场化,而这恰恰是国企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条,如果做好了,企业竞争力会很大。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9月1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视频形式召开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专题推进会。会议指出,公司治理相关任务要聚焦权责清晰,提升前置事项清单的精准性、分批分类落实董事会职权、提升外部董事履职能力素质。
上海机场集团原董事会秘书刘伟国则表示,发挥外部董事的作用,要充分保障外部董事的知情权,把专业委员会作为外部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平台。
此外,为了避免外部董事仅仅是参与会议的会议董事,刘伟国说,还应在解决企业长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多发挥外部董事的课题调研作用,更好为企业发展问诊把脉,提供一些方向性解决方案。
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利润总额6462.7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两重”“两新”重大项目总投资破万亿元。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应用深度融合,既关系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升级迭代,也与央企自身实现转型升级息息相关,可能成为“一点破全局”的关键一招。
国资委强调,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以改革促发展、增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