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界心脏日: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 ,急症救治亟待突破

第一财经 2022-09-29 21:33:52

作者:钱童心    责编:陈姗姗

临床发现,心脏骤停若持续4-8分钟或更长时间,脑组织就可能会发生永久性损害。猝死发生后的1分钟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据估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心血管疾病治疗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在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另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

临床发现,心脏骤停若持续4-8分钟或更长时间,脑组织就可能会发生永久性损害。猝死发生后的1分钟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运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开展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9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下降10%,如果超过10分钟以上才开始抢救,患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

“一般脑梗和心梗患者是属于要紧急救治的,对于抢夺这类患者的救治时间,全球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需要制度、设备和人员等各方面的配合。”

张毅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与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熬夜、缺乏运动、吸烟、饮酒。“要预防猝死没有特别的方法,只能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的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状况。”他表示。此外,遗传性心肌疾病,特别是离子通道病等也是导致任何年龄猝死的重要原因。

针对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一直呼吁,应协同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技术的力量,为更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求生的时间。

近几年来,在上海市卫健委和申康中心的支持下,上海各家三级医院均已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极大提高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

对于急症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利用送医途中的时间也非常关键。专家表示,院前急救也是降低心脑血管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将院前急救也纳入急救的一部分来做,也就是在病人拨打120后,120在赶往患者的同时,就已经通知到就近相应的医院。

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主任李文放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呼吸衰竭、心脏衰竭、心跳呼吸骤停这些患者的救治是不允许任何时间耽误的,最好是能够在入院前急救车上就安装类似于路由器这样的联网设备,将患者的实时诊断数据同步传输到对应医院的数据中心,例如胸痛病人的心电图、肌酐蛋白等数据,这样对方的指挥部就能实时看到患者情况,立即启动救治方案,例如开展冠脉介入手术。”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经联合120急救中心、申康医联中心,对接上海各大医院铺设了5G网络,正在展开试点。届时每个医院都会有一个自己建的指挥中心,申康医联中心也会有一个更大的指挥平台,120急救中心也有个这样的指挥中心,看到各家医院急救资源配置的情况,这些指挥平台之间也都能实时联网。

此前,上海市急救中心也已与各家“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协同,借助互联网+5G数字技术,通过统一调度、快速转运、远程传输、信息共享,在各家医院设立接收终端,搭建急救信息一体化云平台。

企业也正在参与到该体系的建设中。例如在今年的上海进博会期间,西门子医疗就将会展出一台名为“远征”的5G移动急危重症介入救治单元,可实现与其他医疗机构设施的无缝衔接,车内配备血管造影系统(DSA)、紫外线消毒系统以及负压系统等设备设施,保障疫情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全介入学科需求。

“远征”急救车的设想由葛均波院士提出,希望探索一种与急救系统联网的移动急救手术室,并与5G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打通信息流,通过类似于“移动方舱”的“超级急救车”,建立起一套支持急诊患者的移动救治解决方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