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部答一财: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第一财经 2022-10-27 16:27:49

作者:冯迪凡    责编:盛媛

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速比前8个月提升了1.2个百分点。在国际外部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与东盟贸易继续保持增长。

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与东盟往来日益紧密,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日益深化,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中方将继续加强与东盟地区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更加互惠互利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关系。”她称。

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海关总署2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9%。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23万亿元,扩大53.7%。

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增长8.3%。其中,出口2.19万亿元,增长10.7%;进口1.6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5735.7亿元,扩大29.9%。

据海关总署统计,前三季度,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7万亿元,增长15.2%,占我外贸总值的15.1%。这一贸易增速大于前8个月对东盟贸易14%的增长。

其中,对东盟出口2.73万亿元,增长22%,快于前8个月增速20.2%;自东盟进口1.97万亿元,增长6.9%,也大于前8个月的6.4%。

东盟内部,前三季度,我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贸易增速分别为30.2%、22.4%、21.9%、11.6%、6.2%和3.5%。其中,与前三者的贸易增速相比前8个月分别增长了0.8、4和0.4个百分点。

束珏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起步之年,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的第一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一道,务实开展经贸合作,高质量实施RCEP,双边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1-9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提高至15.2%。”她表示,“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此外,我国对欧盟、美国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也继续增长。

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8.2%;自欧盟进口1.42万亿元,下降5.4%;对欧盟贸易顺差1.39万亿元,扩大58.8%。

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我与美国贸易总值为3.8万亿元,增长8%,占12.2%。其中,对美国出口2.93万亿元,增长10.1%;自美国进口8651.3亿元,增长1.3%;对美国贸易顺差2.07万亿元,扩大14.2%。韩国为我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与韩国贸易总值为1.81万亿元,增长7.1%,占5.8%。

束珏婷表示:“中欧互为重要经贸伙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今年以来,中欧贸易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达4.2万多亿元人民币,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充分反映出中欧贸易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我国外贸稳定增长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在回答有关如何判断四季度中国进出口形势相关问题时,束珏婷表示:“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商务部与各地方、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冲击,中国外贸展现较强的韧性与活力。”

她称,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规模达3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展望四季度,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贸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外需增长放缓的风险加大。”束珏婷表示,“世贸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增速由今年一季度的19.5%下降至二季度的16.6%。一些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加之商品库存处于高位,进口需求被进一步抑制。”

她表示,尽管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外贸稳定增长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大稳经济稳外贸力度,各项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并落地见效。各地也及时推出了务实管用的配套措施。” 束珏婷说,“综合看,中国外贸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外贸企业履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全球市场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我们将努力保持外贸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保稳提质目标,继续为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