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英特尔季度营收创“三连跌”,IDM2.0代工计划到底灵不灵?

第一财经 2022-10-28 20:48:07

作者:樊雪寒    责编:李娜

承担英特尔转型重任的晶圆代工(IFS)业务该季度营收为1.71亿美元,同比下降2%。

10月18日,英特尔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英特尔第三季度营收为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为10亿美元,同比下降85%;Non-GAAP每股收益为0.59美元,上年同期为1.45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英特尔第二季度营收为153.21亿美元,同比下降22%;第一季度营收为184亿美元,同比下降7%。结合第三季度数据来看,英特尔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创下同比“三连跌”。

对于英特尔近期的营收状况,CIC灼识咨询总监柴代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电脑市场遭遇突然性需求萎缩,另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加剧,竞争对手ARM旗下架构的CPU开始蚕食英特尔的芯片市场。

正是认识到了PC市场的衰退的趋势,英特尔公司CEO帕特·基辛格在电话财报会上指出,“尽管经济形势正在下滑,我们在本季度仍实现了稳健的业绩,并在产品和制程的执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应对商业周期影响,我们正在积极地缩减成本,推动整个业务效能的提升,以加速转动我们的IDM2.0飞轮,朝着数字化的未来迈进。

代工业务受关注

早在去年3月,“IDM2.0”战略就被英特尔新上任的CEO基辛格提出。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面向大规模制造的全球化内部工厂网络;扩大采用第三方代工产能;打造世界一流的代工业务(IFS)。

“IDM2.0”被提出后,英特尔便不断地向外界露出行动,以证明并捍卫“IDM2.0”的可行性。包括今年在“英特尔On技术创新峰会”上发布 “系统级代工”新方案、与联发科建立代工关系等。

相比“IDM2.0”战略的前两方面,英特尔IFS代工业务似乎更受业界关注。柴代旋表示,目前英特尔的代工业务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是营收增长最快的业务。代工厂一方面可发追求先进制程以生产最先进芯片,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相对旧但成本更低的工艺来生产诸如MCU、CIS、FR、PMIC等芯片。英特尔可以通过对外代工服务盘活企业的资产,有望提升公司资产周转率。

从消息面上看,7月,英特尔与联发科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发科将使用英特尔代工服务的22nm制程芯片。

英特尔的首席财务官乔治·戴维斯曾公开表态,证实了英特尔的10nm工艺节点将不如22nm那么赚钱,从代工成本来看,20/16nm节点的晶圆代工毛利是3910美元。

柴代旋告诉记者,在真正凭借先进制程进入与台积电、三星的正面竞争前,英特尔在代工领域不太会受到台积电过于强势的影响。相反,补贴将推动其建厂的步伐,而这对于英特尔的代工业务而言,将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随着美国总统拜登于8月9日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英特尔有了更多的子弹进行美国本土晶圆制造新产能扩充布局。”柴代旋说。

代工不易做

值得关注的是,十年之前,英特尔就曾为FPGA巨头之一的阿尔特拉代工,但是双方合作因效率低下,产能竞争等问题不了了之,合作最终以英特尔收购阿尔特拉收场。而如今,承担英特尔转型重任的晶圆代工(IFS)业务该季度营收为1.71亿美元,同比下降2%。

Counterpoint分析师Dale告诉记者,目前英特尔与联发科合作的代工业务主要围绕英特尔的5G调制解调器展开,在芯片制程方面主要以22nm为主,目前看来,联发科不会考虑通过IFS代工10nm以下的产品。

“在证明自己亚10nm技术的产量和可交付性之前,英特尔将很难超越联发科获得台积电的青睐。” Dale表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英特尔敢于向代工领域进军,部分原因是出于对Chiplet技术的自信。Chiplet是从整体系统效率出发,兼顾成本和工艺制造的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这也是英特尔此前与AMD围绕“摩尔定律”之争的核心出发点之一。

英特尔宣称,现有工艺在单块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极限大概为1000亿个,而通过系统级代工,未来万亿级晶体管芯片则可行,背后就是这个解决思路。

不过,Counterpoint分析师Brady对记者表示,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部分的增长,未来市场是否仍然存在这么多小而快的产品需求,手机需求下降时,汽车、物联网设备能否成为新技术的出海口,这是最紧迫的问题,也是企业投入先进技术的最大动力”。

而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表示,代工和封装不是说技术强大就万事大吉的事情,本质上这是细活,苦活,累活,杂活。从IDM转型代工,对于英特尔来说,最大挑战仍是代工文化,要学会与客户沟通,学会低身倾听客户诉求,要从客户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最终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