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辛奇到火鸡面,韩国食品在进博会感受中国市场变化

第一财经 2022-11-07 21:25:11

作者:潘寅茹    责编:姚君青

中韩人文交流的密切、距离优势都会产生互相牵引的优势,惠及双边贸易。

“这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市场,充满机会。不仅是对中小企业,对于大企业也是如此。”在第五届进博会上,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上海代表处支社长成始灿告诉第一财经。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已是进博会的“老朋友”。在本届进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由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主办的韩国馆汇聚了30家韩国农水产食品领域的中小企业,集中展示与消费者饮食密切相关的韩国特色产品,包括新鲜农产品、健康食品、饮品、零食、酱汁等。

今年又恰逢中韩建交30周年。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是建交当年的72倍。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上海代表处支社长成始灿(源自: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

韩国中小企业“线上线下”发力中国市场

“进博会的举办是中国进出口开放的举措,对于韩国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推动出口是个更好的机会。”成始灿告诉第一财经,“全球经济在迅速发展,对于韩国农产品出口而言是个很大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展会的现场,进出口商能面对面交流,且交流时间能长达几天,在当前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得的。”

成始灿认为,以前韩国大企业利用各种渠道开拓了中国的线下市场,而对于当前韩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拓宽了,毕竟现在线上渠道更发达,同时借助各种博览会,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更多了。

由于疫情限制并不是所有韩国中小企业都能亲临进博会现场。成始灿介绍,为了弥补遗憾,也通过所有展位附二维码等形式,便于出口商与买家互动。

成始灿认为,疫情也催生了韩国国内电商平台的发展,因此,3年来,韩国中小企业也磨练得不错,对于电子商务有所准备和应对。“如今,韩国中小企业要追赶大企业在华市场发展的脚步,就是针对线上进行开拓。”

韩国甜椒欲借进博会探路中国消费市场

细分中韩贸易结构,30年来已从单纯的轻工业和重化工业快速转向半导体、显示屏等高附加值产业。在中韩制造业交流活跃的同时,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也是一大亮点。2015年,中韩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互相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市场,其中农产品贸易是协定的重要内容。如今,中韩自贸协定已执行7年多,部分农产品关税已完全取消。

“此前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以加工品为主,比如辛奇(Kimchi)等,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新鲜农产品来到中国市场。”成始灿说道,“韩剧、韩流中展现了诸多韩国饮食文化,相信也会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产生影响。”

在本届进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可以当水果食用的韩国甜椒Paprika又回到了进博会现场。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甜椒摆脱了“苦涩”、“辛辣”等味觉标签,在含糖量不高的情况下具有相当适口的甜度,是韩国消费者比较喜欢的果盘、沙拉中的常客。展台工作人员表示,疫情三年间韩国彩椒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时断时续,目前希望通过重新回到进博会的平台,探路后疫情时代中国复苏的消费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韩国农水产食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日本、中国、美国、东盟等,品类包括草莓、金针菇、杏鲍菇、梨、葡萄、柚子茶、韩国饮品、海苔等。

韩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农副产品出口额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6%。主要出口农产品中,方便面出口额3.8亿美元,紫菜3.8亿美元,饼干类3.1亿美元,饮料2.8亿美元,大米加工食品9040万美元,鲍鱼2900万美元。

距离、文化优势惠及双边贸易

“中韩比邻而居,对于企业来说,距离近是一大优势,能更快速地进行贸易。”成始灿说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全球瞩目。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进口需求也会提高。对于韩国企业来说,正密切关注这一趋势。”

成始灿回忆起2008年韩国鲜奶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当时中国市场鲜有外国鲜奶,“如今,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乳制品企业争先在中国市场立足。对于韩国企业来说,这个市场有机遇也有竞争。”

在成始灿看来,消费市场决定韩国农产品供给的趋势。“之前以辛奇(Kimchi)为代表的韩国发酵产品被视为韩国文化的代表,经历疫情三年,人们对健康、保健品意识日益增长。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产品,比如韩国人参、特产的柚子茶等,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他说道,“这几年中国市场特别火的火鸡面出口量也在增加。”

成始灿认为,距离近、文化相似、饮食文化相近、贸易各方面接近等因素促成了两国友好的贸易环境。“中韩人文交流的密切、距离优势都会产生互相牵引的优势,惠及双边贸易。”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