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场主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所处环境优劣息息相关。哪些城市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较好?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19日公布的《202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持续优化,大部分城市发展环境较上年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综合得分看,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天津和武汉位列前10。
《报告》选取了50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对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城市在市场环境上的差距持续缩小,市场准入壁垒持续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显现。
中小企业对发展环境满意度评价情况(10分制)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金铁鹰对媒体表示,此次的参评城市,汇聚了我国近六成的中小企业,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成果转化效率稳步提升。
根据评估结果,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优势突出,在全部参评城市综合排名前10位中占据9席,且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均值皆高于地级市参评城市。其中,在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两个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19个副省级城市拥有的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占50个参评城市总数的5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数的76.5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总数的82.07%;超七成副省级以上城市已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比地级市高出五成。
评估结果显示,东部参评城市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均值领先其他区域,参评城市中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均为东部城市,其中长三角地区城市占据半数,上海蝉联排名第一。其他地区城市则呈现明显追赶趋势,武汉、成都等城市得分排名位列前15,西安创新环境排名跻身前5,合肥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均进入前10。
除了上述10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市参评城市中,苏州、无锡、合肥、金华、长沙、东莞、泉州、石家庄、海口和南昌位列前10。
综合指标之外,各一级指标各城市表现不一。
比如,市场环境方面,广州、厦门、青岛、上海和南京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海口、东莞、泉州、合肥和无锡得分居地级市前5。
法治环境方面,南京、广州、杭州、深圳和成都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苏州、合肥、赣州、南昌和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5。融资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宁波和杭州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苏州、合肥、泉州、金华和襄阳得分居地级市前5。
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和西安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苏州、合肥、无锡、郑州和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5。政策环境方面,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深圳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金华、苏州、石家庄、无锡和银川得分居地级市前5。
根据报告,目前各地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苏州、武汉等近半数城市建立中小企业督查工作机制。在全国评估工作的带动下,累计有23个省(区市)开展了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已有超过20个城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整体优化明显,企业满意度总体评分由2020年的7.46分逐年提高至2024年的8.50分。
《报告》还认为,总体来看,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
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需重点关注并解决几个问题:包括现有部分政策难以有效匹配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瓶颈,内生动力缺乏导致企业“不想转”,人才缺乏与资金不足导致企业“不敢转”;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服务企业效果尚有待加强等。
当前上海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两年营收平均增长率7.6%,5000余家企业净利润增长超过20%。
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应该针对中国企业“出海”服务进行大量创新尝试。
3月小型企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近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是本月PMI指数的主要亮点。
供应链金融数智化通过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融资效率低和风险控制难的问题,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运行在54%左右的较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