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德国总理访华后,进博会上的“德国声音”如何看好中国市场?

第一财经 2022-11-08 17:17:36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德企表示,在继续扎根中国市场的同时会加大对华投资,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支持外企在华发展、鼓励国际产业合作的政策出台。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高级商业领袖代表团访问中国。1天之后,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行。

近年来,德企一直活跃在进博会的舞台上。第一财经从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了解到,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德企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德国企业参展取得德国企业的参展总面积为40687平方米,是欧洲参展面积最大的国家;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达成意向成交金额超169亿美元。在德国海外商会组展的德企中,德国的企业回头率超五成。

在本次进博会现场,多家德企告诉第一财经,中德贸易往来向来密切,此前在进博会上受益不少。同时,德企也表示,在继续扎根中国市场的同时会加大对华投资,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支持外企在华发展、鼓励国际产业合作的政策出台。

中德贸易发展密切(第一财经记者张健/摄)

聚焦可持续化发展

汉高是一家在进博会上的德企“回头客”。第一财经在汉高展台上看到,本次进博会上,汉高携旗下所有业务部门带来了在工业和消费品领域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汉高以“绿色持续,悦享生活”为主题,展示其全球创新成果,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汉高大中华区总裁荣杰博士(Dr. Rajat Agarwal)告诉第一财经,这些年来据他观察,中国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其中一个变化便是消费者更倾向于具备可持续性的产品,“可持续性,根植于汉高的DNA。”

汉高大中华区总裁荣杰博士(汉高/供)

据荣杰介绍,在工业领域,汉高带来了轻量化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新能源汽车更轻、更安全,并延长电池寿命。同时,汉高的创新生物基粘合剂应用于消费电子、包装、家居与运动时尚行业,有助于提升消费体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消费品领域,汉高旗下的宝莹和妙力将展出可持续生物降解性的家清产品。

对于进博会,荣杰告诉第一财经,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汇聚了很多企业,充分展示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承诺,也给予了汉高在中国市场展示最前沿创新技术的机遇,“我们会在进博会期间与合作伙伴进一步商讨,看看他们未来的需求有哪些,有没有可能发现新的商业机遇。我们将聚焦为本地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更紧密的中德合作

除了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德企外,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德国主要地方州也组团来到了本届进博会上。柏林州、北威州、不来梅州、巴伐利亚州等主要德国联邦州的代表悉数到场,希望招揽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

谈及朔尔茨总理的访华,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刘玉告诉第一财经,此次随朔尔茨来华的12家德国企业中就有多家位于巴伐利亚州。巴伐利亚州堪称德国的汽车制造业中心,汇聚了多家全球知名的德国车企。同时,该州首府的慕尼黑市也因各种工业博览会闻名。

柏林则以初创企业闻名。德国初创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22%的新初创企业选择在柏林成立。目前,在柏林,至少活跃着747家初创公司。在本次进博会上,2家柏林初创企业还带来首次在中国出展的女性安全手环以及为100天以下婴幼儿特制的奶粉。

尽管这些德国地方州在进博会上展示了各自特色,但都希望后疫情时代能看到中德之间的合作能更紧密。

属于总部位于德国北威州的汉高近年来就加快了在华的投资布局。今年,汉高在华南地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集群的中心地带建立起首个汉高电子粘合剂华南应用技术中心,将通过加快下一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开发,推动行业加速创新发展。

据荣杰介绍,去年宣布打造的、位于上海张江地区的汉高上海创新中心建设正稳步推进。“我前些天还去看了现场,感觉很振奋人心。”他说,“一期工程将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全部工程预计在2024年年底完成,届时创新中心将进入全面的运营状态。建成之后,上海创新中心将成为汉高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目前,中国是汉高全球第三大市场。

当然,荣杰没有否认供应链在过去一年遇到的挑战,“汉高希望立足本地,为本地市场服务,未来会继续在中国的投资,建立更健全、更富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前景,荣杰表示,将聚焦系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数字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助于汉高参与中国的新基建、高质量消费,以及中国的双碳进程。

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德贸易往来不断加深,双边贸易总额大幅增长。自2012年起,德国就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进出口总额创新高,达2350.9亿美元,占中国与欧洲进出口总额的19.9%。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