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开幕之际,《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是一份针对全球高净值收藏家的调查报告,重点关注他们在2022年艺术市场内的消费、旅行和交易状况。报告由Arts Economics创办人Clare McAndrew博士撰写,对全球11个主要市场、2700多名收藏家展开调查,研究他们在后疫情时代旅行和出席活动的意愿,以及对在本地和国际购买作品的趋势。
《报告》显示,艺术品跨境交易正在急速增长。2021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进口量增长41%,出口量增长38%。与2021年同期相比, 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量继续获得双位数增长。若跨境交易在今年下半年保持增势,主要艺术市场的交易量在2022年底前预计将会创纪录。
于此同时,高净值收藏家显示出对于艺术市场的强烈信心和购买意向。2022年上半年,所有市场的支出都有所增加,支出水平最高的是法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在所有市场中,高净值收藏家在2022年上半年的支出中位数为18万美元,高于2021年全年(16.4万美元),并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平均水平(10万美元)。除了购买的数量增多,高净值收藏家所购藏作品的价格也更高,经常购买超过100万美元的作品的收藏家比例从2021年的12%翻倍至2022年的23%。
从藏品选择上来看,收藏家倾向于拥有比例均衡的新晋艺术家、中生代艺术家以及知名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尽管艺术家的性别比例仍然不平衡(58%为男性,42%为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艺术家在藏品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2022年收藏的作品中,不到一半(49%)是绘画、雕塑和纸上作品,15%是数字艺术,其中9%与非同质化代币(NFT)相关。
从购买渠道上来看,艺博会正在强势回归。2022年,93%的受访收藏家曾通过画廊或经销商购买艺术品,74%的受访收藏家曾于2022年在艺博会现场或其线上展厅购买艺术品(2021年该比例为54%)。
疫情以来,高净值收藏家在出席活动方面呈现出细微的变化,他们参加的活动数量仍低于2019年,并逐渐转向更多的本地活动。2019年,收藏家平均参加了41场艺术相关的活动。2022年,该数量下降到37场(包括上半年已经参加的活动和计划在下半年参加的活动)。有趣的是,当被问及在未来12个月内计划因艺术活动进行更多或更少的国际旅行时,大多数受访收藏家(77%)表示愿意展开更多的国际旅行。计划减少旅行的收藏家表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冠病毒(COVID-19)的相关风险(83%),而63%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做对减少他们的碳足迹很重要或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续性和艺术市场的碳足迹而今已成为高净值收藏家最关心的议题之一。77%的收藏家正在考虑更可持续的方案(2019年该比例为62%),即使这样的方案更昂贵。98%的人愿意在购买和运输艺术品时选择可持续的方案(2019年该比例为90%)。几乎所有的收藏家都愿意为此额外支付5%的费用,越来越多的收藏家(57%,2019年该比例为45%)愿意为此额外支付高达25%的费用。
大多数收藏家表示,在未来两年内必须或将优先采用一系列具可持续性的举措,包括:选择数字版本而非印刷版本的图录、市场报告和其他预售信息(76%);购买以可持续方式制作的艺术品(76%);使用可重复利用或可回收的运输和包装产品(74%);减少或合并艺术品的运输(74%);减少与艺术有关的旅行碳足迹(73%);通过更本地化的社群进行收藏和委约创作(73%);改变运输方式,如以海运或陆运替代空运(71%)。
对于未来市场的展望,大多数受访高净值收藏家(78%)对全球艺术市场在未来六个月的表现持乐观态度,巴西(82%)、美国(65%)和德国(67%)的收藏家拥有最积极的购藏计划。疫情似乎也鼓励更多收藏家的慈善捐赠,,45%的收藏家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向美术馆捐赠作品,高于2020年的29%和2021年的43%。
瑞银集团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及宏观经济主管胡一帆博士就中国市场的相关调查结果做了介绍。她介绍,中国内地的收藏家拥有较高比例的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他们购藏最多的是中生代艺术家的作品,占总藏品的32%,这也是主要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等地画廊的销售重点。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收藏家在2022年更愿意与新画廊展开合作,在中国内地市场,51%的受访收藏家表示,他们今年只与新画廊合作,是目前该比例最高的市场。
Clare McAndrew博士总结说:“跨境市场的艺术品交易是商业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渠道。在以活动为主的全球化艺术市场环境中,收藏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艺术购藏行为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平衡与国际旅行相关的负面外部因素和亲自欣赏艺术的愿望——是艺术界在未来必须继续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斯佩尔曼参与家族事业后,转向亚洲古董,并于1976年在伦敦开设了一家东方艺术艺廊。他发现自己偏爱雕塑,并对跨文化的影响力着迷
从早年情绪饱满的人物肖像,到后来克制的静物,再到最近几年的抽象人物,如很多已经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前辈一样,差不多每隔10年,张恩利的风格就会有一次重大转变。
拍卖市场整体走低的情况下,有哪些市场新趋势显现?各个拍卖市场,又作出了哪些改革性的举措?
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将上演超百场惠民演出。
趁秋拍季还没来临前,郭东杰带第一财经记者一起逛了逛新开业的苏富比旗舰艺廊,并分享了他对越来越“卷”的拍卖行业的最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