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在中国证监会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关键制度改革,科创板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吕昊表示。
吕昊指出,上交所作为科创板建设的实施主体,着力提升科创板科技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好科创板促进科技、资本、产业高水平循环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11月17日举办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创峰会”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年会上,他谈到,三年多来,科创板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境外上市企业加快回流,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显现。中芯国际、华润微、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等境外上市企业已陆续登陆科创板,两地上市、分拆上市、私有化回归案例不断涌现。
“国际机构投资者也普遍看好科创板,积极布局中国资本市场。美英日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相继发布12只科创板50指数产品;36只科创板股票纳入三大国际指数。”吕昊援引数据指出。
二是硬科技企业加速申报,科创板块集聚效应凸显。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达83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在科创板形成集聚效应,三大领域企业占比接近80%。
吕昊表示,科创板企业上市后研发投入、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其他板块,持续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三是科技、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生态逐步形成。相关部委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科技、产业、资本的服务体系。科技人员和创新项目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实现,进一步激发产学研结合。
数据显示,超2成科创板公司创始人、控股股东为科学家或高级知识分子,超3成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项目,近5成科创板公司参与国家重要科研专项。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金融工作,2023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
当前我国科研投入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社会力量的科研投入仍然不足。
展望科创板下一个五年,还需如何改革、改进和优化?
中国上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全球首个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设立地点,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10个一类中心,也是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