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在中国证监会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关键制度改革,科创板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吕昊表示。
吕昊指出,上交所作为科创板建设的实施主体,着力提升科创板科技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好科创板促进科技、资本、产业高水平循环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11月17日举办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创峰会”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年会上,他谈到,三年多来,科创板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境外上市企业加快回流,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显现。中芯国际、华润微、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等境外上市企业已陆续登陆科创板,两地上市、分拆上市、私有化回归案例不断涌现。
“国际机构投资者也普遍看好科创板,积极布局中国资本市场。美英日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相继发布12只科创板50指数产品;36只科创板股票纳入三大国际指数。”吕昊援引数据指出。
二是硬科技企业加速申报,科创板块集聚效应凸显。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达83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在科创板形成集聚效应,三大领域企业占比接近80%。
吕昊表示,科创板企业上市后研发投入、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其他板块,持续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三是科技、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生态逐步形成。相关部委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科技、产业、资本的服务体系。科技人员和创新项目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实现,进一步激发产学研结合。
数据显示,超2成科创板公司创始人、控股股东为科学家或高级知识分子,超3成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项目,近5成科创板公司参与国家重要科研专项。
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高跃升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面对全球疫情形势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如何破解当下的“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还需更多政策创新及实质突破。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特别是科技发展短板突出、“卡脖子”难题较多,是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美东时间12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将36家中国实体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在此背景下,应把发展和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相比2022年的展会,CES2023迎来更多中国参展商。
2022年,上交所、深交所的新股融资额位列全球前二。
长三角要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在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