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在四川2400米深的岩层之下,来自上海的科学团队正探寻来自宇宙的暗物质,这种理论中存在但不可见的物质,或许是解开宇宙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在上海华山医院,进行脑机接口手术一年的小董最近前来复诊,上次来能自己喝水的他,如今可以写字了。
不管是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还是布局未来的脑机接口,上海正鼓励科研工作者瞄准世界级难题做颠覆式创新的胆识与追求。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海近年来深化改革,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更好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
上海市科委的数据显示,2024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预计为11%左右。与此同时,上海科研力量积极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达到5037项,共获资助金额34.26亿元(较上年增长2.7%)。今年1~6月,上海发表三大顶刊论文101篇,占中国总数的31.6%,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占比均进一步提升。
“上天入海”的基础研究
“从2009年开始,我们PandaX团队就在四川锦屏山2400米深的岩层之下探寻来自宇宙的暗物质,在2400米深的地下坚守了16年,向至暗的深地发出天问。”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下称“李所”)特聘学者、PandaX深地液氙探测实验合作组副发言人周宁对第一财经介绍。在近日举行的“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周宁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亲密战友——PandaX四吨级液氙探测器,这个探测器也是他们研制的国际上第一个多吨级液氙实验装置。

周宁解释,液氙是暗物质最可能“撞到”的一种普通物质,一旦碰撞发出了微弱的相互作用信号,就意味着可能捕捉到了暗物质的踪迹。随着探测器灵敏度的不断提升,他们观测到了很多以前从没见过的信号,但是暗物质信号的探测结果依然是零,“甚至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找到它”。
“去年7月,我们首次观测到太阳中微子和原子核相干弹性散射的迹象,用16年时间终于‘听到了’来自宇宙中的微弱信号,这也标志着液氙实验达到了里程碑式的灵敏度。”
像周宁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在李所还有很多,“海铃计划”团队的牵头人就是其中一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长聘学者、海铃中微子望远镜首席科学家徐东莲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海南水下3500米深处建设新一代的深海中微子望远镜,这里没有来自宇宙射线和其他干扰源的影响,是探测中微子的绝佳场所,团队成员直面未知难题,向寂静的深海发出天问。
之所以叫“海铃计划”,是因为这个大科学装置有近千根的潜标串列,每根装载20个机关满满的光学探测球舱,形成精密的深海微光探测潜标阵列,犹如一片深海海底的“风铃”,静待宇宙中微子信使的“拨响”。
虽然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工作,徐东莲反复向记者强调了交叉科学的重要性。“围绕探测器的建设,除了相关的科研院所,还有产业界的支持。”
“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个高度学科交叉的大科学计划:涵盖粒子物理、天文、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信息动力及化学材料等多个方向。近百位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一起协同攻坚,预计在2030年前后建成这个大科学装置。”
像周宁、徐东莲这样的研究宇宙奥秘“上天入海”的青年学者,李所聚集了130多位,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7个国家,其中40%是国外科学家。
也正是因为瞄准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李所对年轻科学家采取的评价方式是不看“帽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在报告会上介绍道,当下,中国向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发起冲击,探索根本性科学问题时,更需要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带领科学家们开展聚焦式研究,李所就是这样一块试验田。
针对长聘教轨体系的学者,他们实行国际小同行评估制度:邀请15位同领域顶尖科学家,聚焦“创新能力、未来潜力、国际影响力”三维度评价,不看“帽子”、不数论文、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同时,为解决竞争性经费的不稳定性,所里的领导也将不少精力用于向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争取稳定的科研经费,并推动设立永续基金,目的是让李所的每一位科学家都能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也推动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探索快速迭代。
不只是李所一家科研机构,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海统筹布局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以选题为核心,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课题,深耕有潜力带来科学重大发现或技术巨大突破的原创性研究。
加大基础研究建设之外,上海也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021年上海市科委与相关企业发起设立“探索者计划”。去年底,上海发布最新“探索者计划”立项通知,合作企业从2021年的2家拓展至12家,其中民营企业7家,它们中有中国商飞、上海电气、上海核工院等研制“国之重器”的企业,也有上海合成生物产业协会等未来产业组织。
抢占未来前沿
不只是基础研究,上海也提出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
作为首批布局脑机接口的城市,上海已提出2027年前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

就在去年11月,因为一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四肢失去了活动能力的小董,来到华山医院接受了脑机接口植入手术,一个月后,小董在气囊手套的辅助下顺利拿起杯子,并且能够举杯喝水。
报告会现场,小董对大家介绍,手术后他每半年都会去一次华山医院复诊,“上次我能喝水,这次我可以写字了”。
上海作为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已形成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
去年6月以来,上海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健全“比选寻优、动态优化”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建立专业化项目经理队伍,实施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今年1月公布的《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2027年前,上海要实现高质量脑控,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临床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取得突破,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2030年前,上海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打造国家级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区。
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执行主任毛颖说,通过脑机接口去治疗癫痫、中风以及渐冻症等患者是第一步。未来他们希望让盲人“看见”,让失语者“说话”,用脑机接口解码他们的语言,让机器把他们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这条路很长,但我们坚信,这是通向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