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东方日升(300118.SZ)公告拟斥资27.57亿元建设年产10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6GW投资规模为18亿元,二期4GW投资规模为9.57亿元。
就扩产的10GW光伏电池技术路径的选择,东方日升一位营销中心高管今天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因为产能配比的问题,这次上的10GW是TOPCon技术路线的产能,6GW是TOPCon一期,剩下的看情况再说。
眼下,随着P型PERC电池迫近效率“天花板”和降本速度的放缓,N型电池技术替代P型电池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已是业内共识。新型N型电池技术主要指的是TOPCon、HJT、HBC和钙钛矿技术。
而站在光伏电池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不止东方日升一家在加紧扩产N型产能,晶科能源(688223.SH)也在本周官宣再筹百亿元扩产,其中41亿元用于年产11GW高效电池生产线项目。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认为,新产能的扩充是一项巨大的投资,不容犯错。
据记者了解,另一同样专注TOPCon路线的“光伏新秀”一道新能的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超过24.6%,公司2021年底N型产能为6GW,今年累计中标容量超过4GW,预计到2022年底将达20GW。
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日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全行业的共识是,新扩产的项目大比例地应该在N型上,因为不管在转换效率还是组件功率上,它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成本上看已经降到可以竞争的地步,市场的接受度也是相对比较高的。经过几年的准备,我认为整个行业不管是在市场端,还是在产品制造端,都已经具备了全面向N型转型的技术迭代的关口。“可能在今后的两三年内,我们会看到N型的产品达到超过50%的份额。”
在对比TOPCon、HJT等技术路线的经济性时,杨立友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HJT的优势主要在转换效率上,目前生产的良率和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从量产的角度讲,下一阶段的突破主要在成本上。但是从装备的角度讲,HJT的生产设备的初始投资规模较PERC和TOPCon两种技术来说还是偏高,这部分如果没有大的突破,对于生产的企业压力比较大。”
近期发布的《2022中国光伏技术创新白皮书》指出,在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在光伏单位度电成本的驱动下,终端需求向大尺寸、高功率、高密度方向发展,硅片环节整体向大尺寸、薄片化迈进。
阿特斯阳光电力(CSIQ.US)董事、高级副总裁张光春在2022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金坛长荡湖峰会上公开表示,谈到光伏技术,现在最热门的就是四大技术,TOPCon、HJT、HBC、钙钛矿。“在光伏发电里面不论做什么样的技术、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最后的度电成本,发一度电到底花了多少钱。”
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实现全绿电供应,“新能源与材料”成论坛主要议题之一。
晶科能源CTO金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上一代(Tiger NEO 2.0)组件产线的生产成本,公司预计3.0组件产线的升级成本为6000万元/GW至7000万元/GW。
晶科能源(688223.SH)、阿特斯(688472.SH)、奥特维(688516.SH)、高测股份(688556.SH)、天合光能(688599.SH)今日联合召开业绩业绩说明会,并回答投资者有关中美关税政策影响、光伏行业后续发展预判等话题。
2024年,隆基绿能净亏损86.2亿元,晶澳科技净亏损46.56亿元,天合光能净亏损34.43亿元,四大组件厂中仅晶科能源实现盈利。
晶科能源表示,在平衡出货规模与盈利的前提下,预计第二季度光伏组件出货量为20GW至25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