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会管用吗?限价区间65-70美元,欧盟激辩俄油定价

第一财经 2022-11-24 08:18:04

作者:樊志菁    责编:葛唯尔

莫斯科重申,不会将油品卖给制裁方。

欧盟成员国代表周三举行会议,就拟定下月实施的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计划展开磋商,各方考虑将区间设定在每桶65至70美元之间,处于此前预期目标水平的上端。如果最终获得表决通过,限价令或不会对俄罗斯原油出口造成严重冲击,受此影响,周三国际油价大幅下挫,盘中最大跌幅近5%。由于欧盟内部存在较大分歧,最终表决结果仍存在变数。俄罗斯方面态度依然强硬,称不会将石油及其产品出售给那些实施油价上限的国家。

欧盟内部对定价分歧较大

随着乌克兰局势升级,今年6月西方联盟宣布对俄罗斯原油出口设置价格上限。根据制裁,七国集团(G7)、欧盟和澳大利亚都将从12月5日起禁止为俄罗斯石油运输提供海运服务,除非石油的销售价低于设定的标准。西方国家希望利用其对世界上大部分海上保险、融资和航运服务的控制权来限制俄罗斯的石油输出。

本周欧盟各国代表举行特别会议,就批准限价机制和拟议的价格水平展开磋商,该计划需要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支持才能通过。

据媒体援引一位欧盟外交官的话称,目前讨论的是将俄罗斯原油的价格区间设定在65-70美元/桶,这与近期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交易水平相仿。根据Statista的数据,截至上周末,乌拉尔原油的交易价格低于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每桶23美元。

欧盟提出的限价上限与目前乌拉尔石油售价相近(Statistia)

智库Bruegel高级研究员塔格利亚皮特拉(Simone Tagliapietra)表示:“俄罗斯原油目前的交易价格较布伦特原油大幅折价,如果G7对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设定在类似的水平,将不会对俄罗斯造成什么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内部依然存在不同意见, 波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认为上限价格太高了,这些国家希望以生产成本来确定价格,即20美元左右的水平。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经济顾问乌斯滕科(Oleg Ustenko)表示:“如果你将价格上限定为60美元或65美元,这听起来是合理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看到可能的最低限度,即边际生产成本。”

认为定价过低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塞浦路斯、希腊和马耳他等国认为这个价格太低了,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海运业务,价格太低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最终协议的通过或需要欧盟提供必要的补偿条款。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制裁措施限制俄罗斯的石油收入的同时,各方也希望避免造成俄罗斯原油出口大幅下降并推高能源价格,从而加剧目前的物价风险和潜在的燃料冲击。有美国官员向媒体透露,建议将上限价格定得足够高,以激励俄罗斯继续向全球市场出售原油。欧盟也在考虑引入过渡期、并软化关键性的船运条款,应对即将到来的北半球寒冬的能源需求高峰。

俄罗斯重申立场

面对西方联盟的制裁,俄罗斯方面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不会将石油及其产品出售给那些实施油价上限的国家。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本周重申,俄罗斯作为世界市场可靠能源供应商以及与合作伙伴关系的市场地位,不打算向采用价格上限规则的国家供应石油和石油产品。

诺瓦克透露,俄罗斯将把石油供应转向以市场为导向或者将减产的合作伙伴。对俄罗斯石油的最高限价可能导致市场资源短缺和能源供应问题。他称,实施价格上限“将导致投资下降、供应减少以及石油和未来可能适用于这种机制的任何交易商品的供应短缺。”

制裁效果存疑

Sevens Report Research在市场报告中写道,“限价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有限。如果俄罗斯继续向印度等亚洲国家出售石油,其影响可能被忽略。然而,一旦七国集团成功地将这些国家纳入上限,那么俄罗斯将选择削减出口并储存石油,从而造成潜在的看涨供给侧冲击,未来两周的石油市场不太可能沉闷。”

Price Futures Group市场分析师弗林(Phil Flynn)直言不讳,“这是一种愚蠢而徒劳的姿态,毫无意义,因为价格上限绝对行不通。”他解释道,“各国甚至无法就石油的公平价格达成一致……如果你的价格过低或过高,俄罗斯要么会限制供应,要么价格上限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G7国家应该为价格上限可能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做好准备。”

如今全球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经合组织(OECD)22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称,明年全球经济应可避免衰退,但能源危机将引发经济急剧放缓;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2023年将放缓至2.2%。

考虑到能源供应形势的潜在风险,欧佩克也在密切关注俄油限价的最新进展。沙特方面本周早些时候否认了有关增产消息。该国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表示,目前200万桶/日的减产将持续到2023年底,由于全球经济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该组织将保持谨慎。如果需要,将采取进一步的减产措施来平衡供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