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制造强市 成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一财经 2022-11-30 08:30:47

作者:王博    责编:郑嘉维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动员大会,确立了成都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和清晰路径。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从主会场开至各区(市)县,包括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会。会场内外,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坚定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在做强城市发展核心优势中,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

位于天府新区的独角兽岛启动区

成都提出,到2025年,将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到2035年,成都将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新体系,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战略基地。

制造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了“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在这个榜单中,成都位居全国第9位,处于制造业扩张期城市。

在此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发布了《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名列其中。截至目前,成都已经有3个制造业集群位列“国家级”,在拥有3个及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的城市中,成都是唯一的中西部城市。

这可能与外界对成都的传统印象不太一样,很多人会认为,成都是一座悠闲舒适的消费型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并不强,但是,在这些榜单中,成都却力压一些传统的工业重镇,跻身全国前列。

实际上,建国之初,成都确实是消费型城市,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但是,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成都的工业体系和城市经历了巨大的转型。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具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城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特色比较明显——以电子工业、机电等为代表,而不是以重工业见长。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营经济蓬勃生长,成都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成都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大量制造产业,融入到世界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当中。

成都超算中心,也是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摄影/白桦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制造产业演进的代表。在2008年,电子信息成为成都首个千亿产业,2020年,其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用了12年时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千亿产业跃升为万亿产业。

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仅规上企业数量就已超过1400户,从业人员超过60万,英特尔、IBM、戴尔、华为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相继落户,很多大企业在成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成都最核心的动力就是产业发展成功,电子信息成长为万亿级产业,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均有万亿级潜力,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正是成都市的建圈强链,持续推动了产业的扩容升级。

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3754家,是2012年的1.2倍;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6451.7亿元,是2012年的2.2倍。

其中,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充分凸显,五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3.9%,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6.2%提升至38.3%。

经过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创新的跨越发展,目前,成都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全国共41个)、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制造强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11月18日召开的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表示,中国制造的良好表现,其中可以看到成都制造的影子。这里有很多的成绩有成都制造的贡献,成都制造的因素也很明显。

屈贤明表示,“成都是一个十分安逸,人们向往的美好城市。成都是一座充满活力、欣欣向荣、迅速崛起的制造业重镇。”在制造强市的建设当中,成都应该利用有利的机遇,打造一个在世界有影响力、优势特色鲜明、新兴的制造强市。

国家战略带来后发优势

今年7月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与TCL集团签署“西部智能制造基地和欧亚供应链中心项目”的投资协议,这是继TCL出口加工制造项目落户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后与成都青白江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本次签约的TCL集团西部智能制造基地和欧亚供应链中心项目,包含智能终端产品欧亚出口智造基地、精密电路主控板出口制造中心、泛欧泛亚智能集配中心、智能终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欧亚出口产品研发中心几大板块。

不只TCL,家电巨头康佳集团也于2019年底落户成都。成都康佳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2020年3月31日首条生产线投产,此后不到3个月,成都康佳首批10万台彩电顺利下线,实现达能满产,至今成都康佳已经有4个生产线。

繁忙的成都国际铁路港 摄影/任质彬

目前,成都青白江区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优势,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聚集了成都康佳、TCL等一大批智能电器(家电)进出口加工项目和配套企业,为建设中国西部智能电器(家电)出口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与20多年前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长虹等四川省内制造企业纷纷到沿海去建设生产基地,其原因在于深处内陆的物流和供应链劣势。而现在身处中国制造业重心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康佳和TCL为何选择赴成都建立面向欧洲的生产基地?

企业人士介绍,通过中欧班列,货运周期是海运时间的1/3,价格是航空的1/5。如此快捷有效的通道更好连接了中国与欧洲,有利于企业应对近年来供应市场变化。自2016年以来,TCL成都工厂出口量和出口额实现了平均每年30%的增速。2021年通过中欧班列发货量同比2016年增长超2倍。

近年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战略的布局,改变了西部地区的物流条件,而且也在深刻改变产业链和供应链。据测算,通过中欧班列等构建空铁联运体系,物流成本降低约15%、时效缩短约70%,这为成都发展制造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021年12月,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率先开通至老挝万象的国际班列,使得成都出海口可以前置至泰国。成都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郑双莉表示,这些新通道的开辟将重构当地的企业供应链体系,而且随着RCEP的生效,将加快成都与东盟的产业互补。

数据显示,2021年末,成都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居全国第4位;完成机场旅客吞吐量444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9万吨,分别居全国第3、第7位;国际班列连通境内外百余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16000列。

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变使得成都的区位优势大为改变,从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而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下,这为成都制造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难得的机遇,使得成都具有了更好的条件。

事实上,随着成都的城市能级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包括人力、资金和科技等重要资源要素加速向成都聚集。

从人口规模来看,2021年,成都市常住人口2119.2万人,比2012年的1615.9万人增加500万人,成为我国第4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的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跻身全国超大城市行列。

其中,成都人才总量已达到587.6万人、居全国第4位,其中仅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就已达到4435人。这座城市更是连续3年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仅2021年,成都就新增青年人才来(留)蓉发展近60万人。

据统计,2019-2021年,成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97.2万人增至110.2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4。对在蓉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并调查研究发现,65.82%的大学生愿意留蓉工作。根据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成都位居全国毕业生首选城市第4位。

资金资本加速集聚,202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9.4万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5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13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312家。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21年市场主体总数332.1万户,是2012年的4.5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今年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首列车在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中车成都公司正式亮相 摄影:包瑞雪

人力和资金的要素加快聚集,为成都发展制造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成都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成都拥有“双一流”高校8所、居全国城市第4,拥有3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9位,近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0项(居副省级城市第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9952家和8153家(均居副省级城市第5),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更为重要的是,成都近年来着力改善软环境,全面对标一流,着力补齐营商短板。2021年年底,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四川和成都均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和城市。

也在2021年年底,成都市聚焦企业生命周期服务,又研究出台了《成都市强化创新突破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实施方案》,这是继2020年9月22日3.0版本后,出台的4.0版本。

打造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虽然成都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又有国家战略和政策的红利,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与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相比,成都制造业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劣势。

中国制造业协会发布了2022年《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200强》排行榜,这份榜单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实力进行了全面、科学、独立的综合评价。成都拥有3家“200强”企业,与东部城市存在明显的差距。

不仅如此,成都工业化发展不充分,第二产业占比从未超过50%的“分水岭”,在2012年达到46%的峰值后,即过早、过快下降。作为经济总量达2万亿、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制造业占比不合理可能衍生产业空心化、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因此,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制造业强市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8月,成都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吹响成都向制造强市进军的号角。

11月18日的大会再此明确,深刻认识制造强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实体经济是根基、先进制造是方向,特别是着眼城市实际和发展所需,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已越发成为提升发展质量、赢得竞争主动、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

在今年上半年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成都明确指出了未来目标:到2025年,成都将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更进一步,到2035年,成都将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新体系,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初步达到世界城市水平,成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示范区、践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先行区、全球先进制造业战略基地。

根据《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到2025年,工业规模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通威太阳能5G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针对成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成都起草了成都制造强市建设政策体系,先后召开 12次工作会专题研究、7场座谈会听取专家部门意见,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终形成政策体系的征求意见稿。

“成都距制造强市的目标还有很大空间,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提升。”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整体重塑城市竞争新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实际上,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式提出,成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同时发布了《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可以说,这一方案就是成都实现制造强市的路线图。

成都期望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以轨道交通为例,围绕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成都引进培育了 440 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从 2017 年不足 10% 提升至目前超 40%,2020 年,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在航空航天领域,依托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28 家航空大部件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在成都聚集。2020 年,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在全国占比近五分之一。

因此,依照这一路线图,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正式启动,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据《方案》,成都将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文创业、旅游业、现代种业、绿色食品、绿色低碳产业等20个重点产业发力。20个产业门类覆盖14个先进制造业、5个现代服务业和1个都市现代农业。

《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成都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