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两月开工3条高铁,成渝地区高铁建设提速意味着什么

第一财经 2022-11-30 13:07:36

作者:李秀中    责编:杨志

在2020年底成渝高铁提速之前,成渝地区没有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仅有成都至贵阳、西安至成都、重庆至万州3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城际铁路。这与成渝地区经济总量、人口密度以及区域幅员面积不匹配。

在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铁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两个月内开工3条高标准高速铁路。

11月29日,西安至重庆高铁(下称“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西渝高铁全线开工。11月28日,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新增一条大通道。而在此之前的9月30日,成达万高铁全面开工建设。

三条高铁全线开工

西渝高铁全长73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分西安至安康、安康至重庆两段建设西安至安康段正线全长171公里,已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建设工期5年;此次新开工的安康至重庆段正线全长478公里、西渝高铁与郑渝高铁连接线正线全长90公里,建设工期6年。

京昆高速铁路西昆公司微信公号称,西渝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北京至昆明的京昆通道和包头、银川至海口的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网地位十分重要。项目建成后,将与已建成运营的成都至重庆高铁、郑州至重庆高铁和在建的重庆至昆明高铁、西安至延安高铁、西安至十堰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推动中西部地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

成渝中线高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长江经济带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292公里。技术标准为高铁双线、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其中,大足石刻站至简州站段作为试验段,已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按400公里/小时设计)。

《“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实施CR450(即时速400公里新一代复兴号动车组)科技创新工程,依托沪渝蓉沿江高速铁路等工程项目开展CR450科技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化技术验证,依托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建设实施智能铁路2.0示范应用工程。

11月28日,在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四川段授标暨进场工作会议上,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鲜国表示,全面掀起成渝中线铁路建设高潮,全面打造世界高速铁路新标杆。

不仅如此,重庆铁路投资集团官网称,11月2日,重庆市政府批复了新建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报告,该批复是办理项目正式用地手续的关键要件之一,为项目正式用地报批、全面推进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上2020年底全面开工建设的重庆至昆明的高速铁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同时在建5条干线高速铁路,这在历史上不曾有过。在上一轮高铁建设高峰时期,成渝地区的高铁建设不仅在建设线路还是在建设标准上都明显滞后。

这是11月28日拍摄的渝昆高铁川渝段华福特大桥施工作业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图

弥补欠账

有本地区域经济学者向第一财经表示,无论是内部网络还是与外部的连接通道,轨道交通尤其高速铁路都是成渝地区的短板,尤其是相对沿海地区差距很大,需要尽快弥补。“南京到上海一天有100多趟高铁,这样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才能畅通,形成同城化效应。”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彭其渊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四川盆地、成渝地区来说,铁路建设欠账较多,制约了成渝地区融入经济大环境。而且不光是要有通道,还要是高质量、大能力、高速度的通道。

在2020年底成渝高铁提速之前,成渝地区没有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仅有成都至贵阳、西安至成都、重庆至万州3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城际铁路。这与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口密度以及区域幅员面积不匹配。

转折点在2020年。自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部委先后发布多个成渝地区的规划,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其中,成渝中线高铁就是一个标志性工程。

2021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

《规划》中提出未来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新建项目29个,总投资5736亿元。其中干线铁路项目10个,总投资3101亿元。

根据《规划》,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总里程6400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含时速 200 公里及以上)为1900公里,到2025年目标分别是超过9000公里和超过3200公里,也就是说,未来5年内分别至少要新增2700公里和13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将相比2020年增长近70%。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