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绿色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绿色金融践行丨王淳 上海市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第一财经 2022-12-14 16:09:33

责编:顾晓燕

碳普惠系列

Q1:碳普惠,是指通过政府引导、商业激励等方式,对公众节能降碳等绿色行为产生的减碳量予以量化并以碳普惠形式进行奖励的制度。那么,您认为,碳普惠对于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个人在节能减碳行为上,究竟带来哪些改变,体现怎样的价值?

A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海市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通过碳普惠方式正面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营造全社会节能降碳、资源节约氛围。

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5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用能比重将上升,最终超过工业用能。因此居民生活和消费端的碳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碳普惠机制则是推动小微企业参与社区家庭和居民生活消费领域碳减排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在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绿色消费在公众衣食住行等领域全面推行,涉及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旧物回收等多个场景。公众在这些领域的绿色低碳行为践行度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便捷的绿色商品消费条件,公众居家办公情景增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高效的远程办公、在线会议和学习平台。此外,随着近几年城市慢行系统基础设施的改善,公众绿色出行的意愿正在逐步提升。

以上成果体现了碳普惠坚持惠民利企,以“人人低碳,乐享普惠”为核心概念,针对个人低碳行为和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型减排项目“面广量大”的特点,通过建立自下而上的碳普惠机制,实现公众获益、企业增收、全社会减排的良性价值。

Q2:碳普惠此前已在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福建、浙江等多个城市试点。有城市通过任务和小程序来让居民在完成操作后获取个人碳积分,有城市则率先设立个人碳账户,鼓励碳普惠参与交易。那么,您认为,从公益到交易,碳普惠对于社会的意义完成了怎样的跃升?

A2:根据《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相关要求,2022-2023年搭建碳普惠平台,开展试点示范场景建设,衔接上海碳市场,探索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打造上海碳普惠“样板间”。文件中提出了拓展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包括建立抵消机制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购买和使用碳普惠减排量实现碳中和、优化资源共享的碳普惠生态圈等,从而实现个人碳普惠减排量的消纳,逐步形成个人碳普惠流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提升上海碳普惠体系的可持续运营能力。

我个人非常赞同碳普惠的推出,而我恰恰认为从公益到交易并不是一种跃升,因为我们尚未真正实现大量市民自觉的公益减碳,所以交易的目的还是从利益的角度促进市民的日常减碳行为并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想和行动,待这种思想和行为固化后才有可能逐步跃升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这时才是公益,我为人人。

Q3: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为基础,碳普惠所积累的个人、社区、企业等层面的大数据,应如何实现共享、互通,这背后需要怎样的统一标准?

A3:我认为要实现碳普惠和碳交易平台的共享互通,需要建立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碳减排量化标准。目前,碳普惠机制运作的流程通常为:收集居民低碳行为数据,根据科学的核算方法进行减排量计算,并登记到个人碳账户中。减排量折算为碳权益积分,可在相关权益平台上换取商品、优惠券等权益,从而实现个人低碳行为的经济价值。碳普惠机制实际上是结合数字化技术、市场化手段,外加政策推动的综合性绿色碳减排行为激励机制,具有绿色金融属性。

然而,碳普惠机制的推进过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有碳普惠平台不统一,造成数据收集低效、互通性不足以及多平台重复记录减排量等问题。二是碳底数的统计和各种减碳行为的科学计算,缺乏统一适用的个人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标准,从而也影响了碳账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碳普惠工作: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快细化《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而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这将有利于构建相关制度标准以及建立碳减排量交易机制和碳普惠商业激励机制。二是在各细化方案的指导下,针对绿色消费的不同场景,加快建立统一的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新标准,保证不同参与主体的相同绿色行为得到相同的减排量和激励措施,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三是在建立“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标准”基础上,应以政府为主,相关企业一起参与,建立第三方数字化绿色生活减碳计量的统一平台。平台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帮助企业对其用户的绿色行为进行量化、记录、认证、激励及与可能自愿减排碳市场进行对接,进而实现交易,并以数字化的方式输出个人、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碳账本。

Q4:在9月15日沪苏浙两省一市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碳普惠联建试点”是重点内容之一。您认为,长三角要实现碳普惠的区域联动建设,应有哪些具体实践路径?

A4:根据《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碳普惠合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区域联动建设应充分发挥上海碳市场在碳普惠体系设计、减排量交易与消纳等方面的经验,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常态化工作协调与沟通机制。以重点城市为载体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联建范围,推动各省市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项目互认,打造“规则共建、标准统一”的长三角区域碳普惠体系。不宜各省市各自为政,自建平台,资源浪费,且平台缺乏互认的公信力,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碳普惠效应。

同时,可以尝试开拓碳普惠上下游价值链,促进绿色金融服务碳普惠体系建设,探索碳普惠在减排领域的协同效益实现等。

Q5:在您看来,碳普惠的不断创新和实施如何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包括您熟悉的领域,或者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商业模式?

A5:碳普惠的不断创新和实施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人人低碳,乐享普惠”为核心理念,同时坚持“低碳引领、合力推进、公众参与、逐步深化、示范创新”,有助于城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生活体系,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上海始终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自2015年以来,徐汇区探索建立绿色账户,覆盖全区13个街镇。在绿色账户推进过程中,制定绿色账户各类考核规章制度,把绿色账户作为促进居民垃圾分类的有效抓手,通过积分兑换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绿色账户兑换车作为徐汇区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徐汇区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民把日常分类积攒的积分,方便及时的兑换日常用品,真正实现了绿色账户“分类有积分,积分可兑换”的主题,市绿化市容局也借鉴徐汇模式,推出了绿色账户兑换大篷车的项目,服务于全市的垃圾分类社区。

另外,在绿色交通方面,徐汇区目前已有企业希望能先行先试构建区域绿色交通碳普惠体系。我们初步计划通过方法论测算绿色出行方式对应的减碳量,包括个人使用共享单车、地铁、新能源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并与上海市碳交易市场对接,打通变现渠道,实现减碳量的消纳,建立一个完整的减碳量计算、转换、交易的体系。依托激励机制,进而使个人形成习惯,自觉参与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去。

绿色交通是碳普惠多种形式中的一种,今后也可以从垃圾分类的减碳量做起,之后逐步扩展到家庭装修(保温门窗、节能家电补贴)等方面,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同时,我区漕河泾开发区正在创建上海市低碳实践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正在创建上海市唯一近零碳社区,虹梅街道华悦家园正在创建低碳社区,今后我们在创建低碳实践区和低碳社区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碳普惠的结合,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实现全社会减排的良性循环模式。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