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提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2月22日,2022年第一财经资本年会召开。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表示,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人才强国是个关键,创新驱动战略是核心。这三大战略,使得我国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并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在科教兴国的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是非常重要。基础研究促进我们应用研究,而应用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反过来推动我们去做更深的基础研究,最终解决问题。”褚君浩称。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褚君浩认为,需要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工匠人才、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通过不断扩展人才优势,扩展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非常重要”
从国际上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化、科学、教育都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我们也是这样,通过不断注重人才的培养、科学事业的发展,从而取得一些重大的科学成就,再反哺建设学科基础、培养人才。”褚君浩称。
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褚君浩认为,在科教兴国的过程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非常重要,尤其需要解决一些核心技术问题之时,其中涉及规律的研究、技术的发明,以及产业的应用。
“我们实现空天科技的不断发展、海洋研究、人工智能研究、生物医药研究等方面,有许多突破和新技术,这背后有很多都是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结果。”褚君浩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非常重要,所以现在提倡产学研相结合。
在褚君浩看来,基础研究不仅是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同时是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升了技术水平,也就推动了应用的发展。而应用中又会提出新的需求,反过来要求我们去做更深的基础研究。
他举例称,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希望有无人驾驶的汽车,但它能否很快地反应、刹车、短时间内改变方向,那么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通讯技术、信息传感技术,都要非常灵敏、快速,也就希望基础研究要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不断的在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基础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来推动我们技术的发展,最后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褚君浩称。
需建设多元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我们要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工匠、一线工作人才、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褚君浩称。
“我们现在有些好多技术零部件能够做出来,知道科学原理、规范、程序等,但由于缺少工匠精神,做不到最好,不能在高端场景下应用,也就不能占领市场,所以我们既要做得出,又要做得最好,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褚君浩说。
同时,褚君浩认为,科学家人才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需要青年科学家人才队伍,能够不断发现最好的科学规律,并且应用到技术上面,推动目前的数理化天地生学科的发展,推动现在重要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空天科技、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各种人才队伍的建设。
管理也是一种科学,管理方面的人才也不可或缺。褚君浩以通俗的例子称,比如现在有水、米、锅、火,需要将这四样东西组合起来才能煮成饭,这就是管理人才的附加价值,所以管理是科学,能够创造财富,管理人才也是重要的人才。
“我们现在高校、研究所、企业都在培养人才,或者从书本学习、在科学实验里面学习、在生产线上学习,都在不断培养人才。我们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培养的体制,让我们的年轻人不仅仅学好基本知识,而且能够发挥其所长,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能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褚君浩称。
除了培养本领之外,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优良的品德也是培养人才的一方面。
褚君浩具体称,首先,他要具有虚心向环境、向社会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具备优良的科学研究素质、主动创新精神等,需要很勤奋、有好奇心,并一步一个脚印渐进,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奋斗精神、合作精神,兼具兴趣的驱动及责任的驱动。若我们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那他们将来就可以成为科教兴国里面的有用人才,能够更好地来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前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这三大战略,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不断创造新动能的一种重要可能性。不仅要在科学前沿方面取得突破,重要的是要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最终目的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推动我国人民生活健康幸福。”褚君浩称。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驱动下,一批优质企业正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引擎,持续寻求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内外贸一体化深入推进
完善“人才有价”评估模型,实现“人才有价”。
AI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的协同发力,我国不仅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占据主动。未来,需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方能在智能经济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企业突破性创新,需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机制和能力中的系统性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