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贸易摩擦、气候变化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海上交通安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权重——这是关乎全球供应链稳定、能源转型成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基石。
在2025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如何以“安全为基,绿智转型:共创航运新未来”为主题的论坛,聚焦海上交通安全体系现代化、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智能航运发展、国际搜救协作、重大风险防控等议题展开探讨。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提出,安全不是转型的“成本”,新技术、新设备、新链系统集成之后的安全是转型发展的核心基石和赋能者。
安全是航运转型根基
“中国海事始终以守护水上交通安全为使命。”中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徐伟表示,中国每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海上交通死亡人数从2021年的0.98下降至2024年的0.36,降幅63.3%。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提出,海上交通安全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新修订实施《上海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将加强航运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王为人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和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上交通流量日益密集,安全的风险也交织叠加,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元。为此,上海未来将持续夯实海上安全基础,强化风险源头管控与过程监管,全面提升应急救助能力。
在此基础上,上海还将深入推进运输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以绿色燃料加注等为切入点发展绿色航运,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加强智慧船舶、智能港口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提升智慧运营和数字化服务水平,以科技进步赋能航运的安全保障效率;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共建绿色航运走廊,共同打造绿色、高效、韧性的国际航运网络。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王雷表示,安全是一切发展的根基与前提。而安全、绿色、发展三者融合共生,共同驱动着行业变革。“绿”与“智”的深度融合,为海上安全保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安全为基,绿智转型’,既是航运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义务和责任。”徐伟说,国际海事组织减排战略持续深化,《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规则》草案架构基本完成,航运绿色、智能转型已从政策要求转变为港航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船舶行业技术密集、人员密集、资金密集,航运绿色、智能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船舶基数大、种类多、船型复杂,这一特点,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应用需要多产业、多行业的统筹协调和共同努力。
防范创新转型带来的新风险
在徐祖远看来,航运的绿色低碳智慧转型是一场系统性的革命,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新事物会带来新风险,没有安全作为前提,不仅难以实现理想的预期效益,还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如何防范新风险?
徐祖远提出,首先要在技术层面关注新燃料和新技术引入的新型风险。比如,甲醇属于易燃性、腐蚀性且具有一定的毒性;氨有强腐蚀性和毒性,泄漏的风险可能比燃油更大,对发动机和消防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氢能源燃爆敏感性高,储运需要相当高的安全标准;船用锂电池存在着热失控的风险,火灾难扑灭,而且易爆炸。还有LNG作为主流替代燃料,在加注、储存、安全管理各环节对船舶设计和船员操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另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网络攻击、系统集成风险、数据安全以及过度依赖自动化技术而出现技能失配等风险。
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关注整个航运公司管理体系及船舶与岸基支持能力,能否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调整重塑新的机制,“在管理上要推行前瞻性的风险管理,这个非常重要”。比如,岸基支持需要从传统调度后勤转型为7×24小时指挥与支持中心,还要具备处理海量实时数据、洞察风险和不需要一级级审批的迅速控制风险的决策能力。同时,船上人员难以全面掌握新技术,公司和岸基都需要组建新能源、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专业团队,提供现场与综合融合指挥系统。
另外,约80%海上事故都与人为因素相关。新船型、新的系统要求船员从操作者转变为船上总体技术的管理者,这就要求相关人员由亲手操作转向为既要监控还要决策。为此,要弥补技能缺口,船员及岸基人员相互之间需要系统再培训,掌握新燃料的处理和智能系统的控制技能、操作技能、处置技能。人力资源控制部门需要进行长远前瞻性安排,并关注操作人员的心理负荷。
徐祖远提出5点建议:建立以安全为前提的国际规则体系,合作建设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安全技术开放共享和全球能力建设,建立公平包容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应急响应与风险共担机制。
法国必维船级社亚太暨中国区总裁葛思越(Alex Gregg-Smith)提出,中国航运业在引领变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凭借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和造船能力,领先的海事和工程院校、机构为绿色技术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专家。中国企业也正在成为安全绿色航运的全球领导者。目前,集团正在扩大中国船厂的绿色技术认证能力。在替代燃料方面,与当地的创新者合作并提供满足中国和国际环境标准所需的技术专长,并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燃料及物流供应链中与中企展开合作。
“展望未来,我们设想航运业的智能船舶可以自我监测和自我优化,防止事故的发生。替代燃料,甲醇、氢、氨可以安全可持续地提供动力。数字生态无缝高效连接着港口、船舶和各供应链。”葛思越说,这样的转变需要前所未有的合作,政府提供支持性的监管框架,船东投资新技术,技术供应商必须优先考虑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而这些技术和专业知识是存在且可用的,现在正是采取行动的时候。
当天,论坛现场发布了三项重大成果:中国初步建成绿色船舶和海上设施技术规范体系,“海图服务创新联盟”成立并推出S-100系列产品,大型救助船“深达号”建成交付列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