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2规上工业产值预计3320亿,临港前沿产业如何实现三年翻两番?

第一财经 2022-12-27 17:46:10

责编:王艺

12月27日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专门设置了主题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圆桌。
圆桌对话丨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预计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达到3320亿元,相较2019年的885亿元,三年时间翻两番,成为上海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表示。

12月27日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专门设置了主题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圆桌。圆桌以临港新片区为示范案例,探讨如何聚焦重点前沿产业,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

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前沿科技产业累计超过380个项目,总投资额近5000亿元。“可以说每一天就有一个重大项目在临港落地。”李向聪说。

在今年8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跃上新台阶。六个“更加着力”之一,是要更加着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让先进制造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根本基石。

“聚焦‘重点前沿产业’,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区域产业能级。”陈金山表示。

到“十四五”末,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同时要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圆桌对话

挂图作战实现强链补链

根据总体方案,到2035年,新片区要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的突出体现是,一个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在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包括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前沿产业正在加速向临港新片区集聚。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截至2022年8月,新片区前沿产业3年签约重点项目累计超300个, 总投资规超4200亿元。其中百亿级特大项目6个,超十亿级项目105个,十亿级以上项目投资额占比超80%。

现在,新片区前沿产业的体系越来越明晰,世界级产业的生态构造初见雏形,前沿产业向临港集聚的态势日渐良好。“我们搭建了6+2的产业体系,6个核心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也是目前临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产值最大的产业。面对未来,还搭建了新材料和氢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新赛道。”李向聪说。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在圆桌对话中

为加快前沿产业的集聚,通过“挂图作战”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而实现强链补链,成为新片区的一个主要做法。

港城集团招商服务中心总经理王剑表示,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22年8月启动的滴水湖AI创新港通过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集聚产业上下游企业,打造资源要素集聚、应用场景开放、产业链条完备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港城集团招商服务中心总经理王剑在圆桌对话中

以人工智能产业链为例,一是夯实核心基础能力,围绕深度学习、认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AI通用算法研发,搭建智算平台,发挥临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大算力和超级算法优势。二是加快关键系统部件研发突破,重点围绕汽车电子、芯片设计以及工业软件等,着力发展智能芯片、传感器等核心环节。三是做大高端智能终端规模,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交互终端等领域,通过智慧工厂、智慧交通等AI应用示范场景,推动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港城集团成立于2002年4月,是临港地区最早成立的开发主体,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环滴水湖产业生态体系,目前聚焦开发72平方公里的滴水湖核心区。“让区域内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的集聚,帮助像商汤等更多的企业在其中寻求产业链合作,既能实现产业招商地图更加有效地推行,也能推动产业链生态企业更好在临港发展。”王剑说。

滴水湖AI创新港首发核心区港城广场项目一期为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滴水湖IC设计园、滴水湖工业软件园、AI应用创新园以及元宇宙社区四大特色产业园,分别对应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硬件底座、技术中台和应用场景,现已入驻100多家重点企业,包含如特斯拉、商汤、小i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王剑说,这些龙头企业入驻后,对整个区域的产业生态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和产业链带动,吸引周边很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同时也推动了一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也给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在更多领域创造人工智能场景市场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的创新、协同的生态体系,大大增强了临港新片区产业链的多样性和敏捷性,相信这种趋势将助推临港新片区参与国际产业发展和创新竞争的新优势。”王剑表示。

滴水湖6点到7点钟的扇形区域,也就是国际创新协同区,是由临港科技城公司来统筹开发的。这块6.95平方公里的区域分成三大块,靠近滴水湖是科创总部湾,再往南走是顶尖科学家社区,这是为整个临港科创提供原动力的平台之一。继续往南是比较成熟的临港科技城社区,其中布局了国际数据港和“信息飞鱼”,主要推进数据跨境的探索和试点。

为了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态势,临港科技城公司副总经理乔鹏表示,目前园区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在信息飞鱼的核心区域建设了国际数据港的核心算力中心。“人工智能企业对算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个算力中心11月25日已经封顶,明年上半年就可以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临港科技城公司副总经理乔鹏在圆桌对话中

二是应用场景的打开。乔鹏说,在整个国际创新协同区内,目前所有能够提供的应用场景,包括无人驾驶、无人清扫、园区的数字化应用、园区的数字底座和数字卵生,都交由园区内的企业使用。“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创业企业,我们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让这些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应用场景,不断对自己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另外,临港科技城区域内还引进了14家功能性平台,包括交大智能制造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复旦工研院,成都电子科大系统创新中心、北大创新中心等,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支持。

生态协同还需要什么?

商汤科技车路协同业务副总裁陈治华表示,从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业务出发,需要有更多的场景和政策,也希望获得大量的人才。

商汤科技车路协同业务副总裁陈治华在圆桌对话中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加大智慧交通建设,车路协同业务也在快速增长。亿欧智库预测,2030年中国车路协同市场规模将达到4960亿元。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科技发布了SenseAuto V2X商汤绝影车路协同平台,打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一体化分析决策方案,对车端、路端信息融合处理、分析,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决策控制,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环境。

“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讲,哪里有场景,哪里就能够发展壮大。尤其是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业务,对城市的新道路、新设施、新网络、园区,都有很强的依赖。基于临港的场景,能够开发出非常好的产品、应用,以及模式,就可以去引领行业,企业也获得快速的发展。”陈治华还表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又需要新型的扶持政策,比如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技术,需要政策支持更多的场景、应用释放,支持更多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陈治华看来,宜居、宜业、未来,是临港新片区的三个最吸引企业的特质。“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和发展为新技术带来了非常多的机会,企业可以在这里创新、规模化的应用。我们可以立足临港,走向全球。”

粒界科技是下一代计算机图形引擎技术提供商,核心产品是下一代计算机图形引擎GritGene,为数字工作、数字生活和数字娱乐提供图形计算、人机交互的数字引擎及工具技术。粒界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小毛表示,在混合现实和元宇宙的赛道里,边缘计算会大规模爆发,临港布局算力中心,就能够助力软件企业布局算法和快速迭代。“混合现实和元宇宙的爆发并不是单点的技术,我们作为图形和人机交互的企业,需要这些基础设施,临港的综合布局对企业的推动力就会比较大。”

粒界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小毛在圆桌对话中

吴小毛表示,政策、效率、生态,是自己选择新片区落户的关键原因。比如,在生态方面,粒界科技的图形技术需要串联,需要车、工业企业、航空、船舶、芯片企业一起打造混合交互和元宇宙的技术。“我们发现临港是非常有生态的地方,对元宇宙的综合布局能力非常强。”吴小毛说。

此外,吴小毛也表示,因为扩展现实(XR)政策最早是上海发布的,“在元宇宙赛道上,临港是上海的领头羊。要打造一些能够推动临港混合现实的发展,带动上海下一代数字经济和全国在全球有竞争格局的标杆性项目。”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

“场景不是问题,政策也不是问题,人才也不是问题。”对于企业的上诉诉求,李向聪回应称。

行至三年,新片区迎来探索实施新一轮制度创新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也站在提升特殊经济功能区能级的新起点。强调首创性、引领性、集成性的制度创新,是新片区提升特殊经济功能区能级的一个突出特点。

过去三年来,新片区已基本建立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并在若干重点领域制度创新上率先实现了新突破。李向聪认为,2.0版本的制度创新,就是向深水区迈进,按照每个产业赛道的痛点开展压力测试。

“谁能把制度交易成本解决了,谁就抢占了前沿产业下一个赛道制高点。”李向聪说。

以自动驾驶为例,李向聪表示,目前最大的痛点是高级别自动驾驶车上没有人,没人就没有办法办营运资格证,没有办法收费,进而公司无法实现收益。也就是说,企业可能估值很高但没有形成商业闭环,进一步去推动创新和突破就比较困难。

“我们现在正在跟浦东新区联动,出台上海市的自动驾驶立法,解决无人驾驶如何商业化运营示范应用,如何在高速高架上测试,如何降低采图成本贵和资质门槛等问题。”

对于粒界科技的3D引擎渲染业务的全球化布局,李向聪表示,目前也在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企业开拓海外业务。

乔鹏表示,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数据跨境,园区将建设一个新的海光缆登陆站,目的是能够第一时间将区内数据和海外联起来。同时,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国际数据港还建立了全国第四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这对于区内的中小企业,以及有大量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降本增效的新型基础设施。

李向聪表示,过去三年临港围绕产业已经出台了近20多个扶持政策,细化到每一个产业赛道,也结合了产业的特性、场景以及人才需求。“比如我们有一条政策是区内协同采购补贴,区内企业上下游互相采购,按照采购额给予一定10%的奖励,这就促进上下游自发性的对接。”

李向聪表示,临港新片区发展前沿产业,尤其强调三链融合。首先是做强产业链,这其中,既要做大产业链规模,也要做长产业链补齐短板,还要做紧产业链,把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起来,出门就是合作伙伴,上楼就是客户。

其次是做强创新链。一方面是要实现技术创新,要注重引进大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一方面是要推动应用创新,把创新和产业需求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制造型企业研发本地化,一方面引进全国、全球创新企业到临港。“我们最近积极在推进各种顶科实验室,按照产业赛道引进平台,比如集成电路引入成都电子科大,智能制造引入上海交大,帮助企业把创新转化提升效率。”李向聪说。

另外一方面在是要加大孵化器的引进,这其中既包括专业性的孵化器,也包括链主式的孵化器、科研式的孵化器。

再次是做优服务链。李向聪表示,政府的核心是搭载好的平台让企业安心在临港做研发、做生产,所以要让人才留得住,要建立大量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推动减政放权,优化审批效率,让更多的小企业、创业企业在临港找到归属感。

对于接下来的三年,李向聪说,将可以看到更多的未来产业在临港诞生,更多临港本土长出来的独角兽企业在临港诞生。同时,一座智慧、低碳、韧性的现代化新城也会在临港诞生。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