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三年亏损4000亿后,民航局定下2023年盈亏平衡目标

第一财经 2023-01-06 18:32:51

作者:陈姗姗    责编:乐琰

2022年全行业亏损达到2160亿元,8家航空公司资不抵债。

“2022年,安全压力,疫情防控,经营亏损等因素交织叠加,民航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在今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工作报告中对2022年的中国民航业做出了上述总结。

宋志勇同时透露,2022年全行业亏损达到2160亿元,8家航空公司资不抵债,而对于已经到来的2023年,民航局则定下了力争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

一年亏损2160亿背后

宋志勇指出,疫情前民航业连续11年盈利,而疫情以来累计亏损预计达4000亿元。“三年的新冠疫情对民航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2022年的运输规模仅相当于2012年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8家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100%。”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民航的亏损额则超过过去两年的总和,达到2160亿元。不过,在2022年上半年,宋志勇曾透露资不抵债的航司达到12家,如今的8家意味着下半年有航司通过增资等方式摆脱了资不抵债的窘境。

事实上在2021年底时,就已经有多家航司公告资不抵债。比如山东航空就因为资不抵债戴上了ST的帽子;东航旗下的上海航空,2021年底的负债率达到109.59%;南航旗下的重庆航空,2021年底的负债率更是高达113.2%。

此外,海航旗下的乌鲁木齐航空,2021年底的负债率达137.5%;福州航空的资产负债率也达到118.1%。

海航控股(600221)在2022年三季度也曾公告资产负债率达到108.86%,不过赶在2022年度结束前完成了百亿增发,对公司净资产转正,进而避免再次“戴帽”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航业在2022年的巨额亏损,与收入的持续下降不无关系。

宋志勇在会上披露了一些运行数据:2022年的日航班量最低时不足3000班,仅为2019年同期17.8%,去年全年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99.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7.6万吨,只有疫情前的46.3%、38.1%、80.7%。

“目前的运力总体供大于求,飞机日利用率仅为4.3小时,为此,民航局也协调争取并加快实施了一揽子财税金融纾困政策,稳住行业发展基本盘。”宋志勇指出,全年新增应急贷款1500亿元,截至目前共争取应急贷款3256亿元。

2023年盈亏平衡靠什么

而在已经到来的2023年,民航局制定的目标是:力争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7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617万吨,总体恢复至疫情前75%左右水平,力争实现盈亏平衡。

宋志勇指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人流,物流将更加顺畅,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民航运输市场也将迎来显著复苏。

在12月底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后,民航局也陆续发布了取消“五个一”“一国一策”及客座率限制等管控措施,随后各家航司也开始了国内和国际航班的大幅增班。

航班管家元旦期间的数据显示,国内主要城市中,宁波、杭州、成都、昆明、哈尔滨等地进出港客运航班量已超2022年同期水平,成都、三亚两地航班恢复更是遥遥领先,航班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成以上。不过,南昌、烟台、银川等地市场恢复相对迟缓,不足2019年同期的4成。

最新的航班量数据则显示,1月5日,全民航执行客运航班量8535架次,恢复至2019年的60.2%,其中国内航班量8290架次,恢复至2019年的71.2%。预计1月6日执行航班量增加到9231架次,明日执行的航班量进一步增加到9776架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春运也将于明日开启,春运也是国内航司传统赚钱的“小旺季”。

在今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总飞行师万向东介绍,春运期间,全民航日均安排客运航班11000班,为2019年春运期间的73%左右。预计客流量总体将呈现错峰放假开学、错峰返乡返岗、错峰出游出行等特征,春节假期前后和元宵节后仍将出现旅客出行高峰。根据目前掌握的春运期间旅客订票情况,订票峰值出现在1月18日(农历腊月27日)至1月20日(农历腊月29日)。

而不少航司在春运期间投放的航班量,已经达到或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比如南航就表示,春运期间计划执行航班超10万班,已达到2019年春运的航班量;春秋航空预计执行的航班量1.4万架次,航班量也已接近2019年春运的1.5万架次。

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则对记者分析,预计行业在春运期间将迎来明显的复苏态势,但后续市场需求仍可能因为疫情波动,整个上半年还会呈现运力过剩的局面。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