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货币政策支持力度近期多次被强调。比如1月4日召开的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去年12月底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也强调,“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的提法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重要,二是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要持续加大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
就前者来说,民营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既是客观现实,也是普遍的社会共识。
就后者来说,近年来,国家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也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逐渐改善,作为市场细胞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获得了相对便利的融资渠道。但就整个民营企业主体来说,“不能贷、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依然存在。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是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日前,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全国工商联将协同相关部门围绕落实“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求,推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推动清理和修订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今后要助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推动破除在审批许可、招投标、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形壁垒,把公平竞争落到实处。
只有各类市场主体制度和法律上地位平等,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机构“一视同仁”,避免可能的“厚此薄彼”。
其次是要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郭树清在接受上述采访时表示,要进一步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这里有“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民营企业信贷支持,“第二支箭”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是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拿“第三只箭”来说,此前,人民银行曾会同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作了认真研究,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一定的政策设计,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其三是要积极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如何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很重要的方面是金融机构减费让利。为此,在货币政策方面就要继续采取总量工具与结构工具相配合,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也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释放减费让利空间。
总之,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这是大方向,要精准分析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背后的制度性、结构性原因,注重优化结构性制度安排,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
面向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要有“新理念、新举措、新作为”,要大力培育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眼光、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
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对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核心技术是硬实力,那么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就是体现软实力。
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产业是基础,企业要有所作为。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依法保护民企产权、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