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伊始,消费市场实现“开门红”。据商务部发布,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同比去年春节增长了6.8%。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要把稳定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为什么扩消费如此重要?刚刚过去的消费市场一把“火”,能否继续“烧”下去?如何提振消费信心,又有哪些细分行业值得期待?
本周大V热观点,带来大V们对2023年大消费的观察与展望。
- 扩内需,为何是消费 -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2010年至2021年,除去个别年份,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5%-69%的区间内,平均贡献率为53.9%,均大于资本形成,表明中国内需增长已逐渐向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路径上转变,只有有效扩大消费才能更好地扩大内需。
- 实物消费怎么扩 -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房地产业带动了几十个上下游细分行业,包括建筑、水泥、玻璃、建材、家电、汽车、日常消费、金融等,所有相关领域叠加占GDP的比例可能接近30%。同时,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可见无论是对于扩大内需还是稳就业,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对全局而言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提振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有利于宏观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
- 提市场信心,修复“伤痕”-
徐奇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要把个体工商户、小业主、民营企业的信心重塑起来。这个群体往往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对于消费需求的刺激,有助于修复这个群体的心理伤痕。
单个消费者和单个企业都很难影响整体宏观经济的信心,政府发力对改变整体市场信心或者进一步激发市场的信心至关重要。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都明显更大,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
- 大消费投资机会不可忽视 -
付一夫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开始,随着各方面形势的切实稳定与国民经济的不断回暖,居民消费信心有望随之得到修复,届时我国消费市场或将迎来实质性的全面提振。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便是大消费板块有望在2023年成为贯穿全年的一条重要投资主线。
荀玉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目前促消费同样是政策的重点,未来疫情扰动渐去,叠加政策支持有望推动消费基本面改善。结合估值和盈利修复匹配程度,短期看传统零售或纺织服装还有修复空间,当前餐饮、酒店、景区演艺等受益于强复苏预期,估值先于基本面修复,但后续需验证需求复苏程度。低估低配的医药也有望迎来基本面改善。借鉴21年疫后复苏经验,器械、医疗服务、中药有望增长较快。
- 更多热观点-
【产业慧眼】
盛松成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
今年一季度的稳增长压力比较大,且今年经济仍然面临着疫情感染反复等不确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并着力促进内需增加,缩短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时间,减缓疫情感染反复对经济的扰动,从而形成趋势性的、稳步的复苏。这将从根本上为房地产市场企稳提供支撑。
【市场点金】
蒋亦凡 国泰君安首席市场分析师
今年的A股至少有三个地方和2014年非常相似,就是股市同时处于政策底、经济底和估值底。按照之前的经验,修复行情估值能回到50%-60%分位,目前的估值水位还有20%-30%上涨空间。
必须推动国民收入结构的转型,即把原来用于过剩投资、低效或无效投资的资金,逐步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转化为居民消费支出。
打造各地优质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
产需走弱:生产端,5月PMI生产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需求端,5月PMI新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从数据来看,5月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48.4%,体现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继续下降。
目前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新增的存款并不一定能够转变为消费。
机构分析,二季度政策的亮点主要将集中在科技相关产业政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将是未来政策发力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