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小学数量巨大,在校学生人多密集,年龄偏小,而且活泼好动,个人防护能力相对较弱,可以说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障中小学生健康的难度大,保障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的任务重。国家“乙类乙管”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将教育作为重点行业加以支持,将学校作为重点机构加以保障,将师生作为重点人群加以保护。
刘培俊称,今年春季中小学开学后,教育部门将指导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疫情防控“乙类乙管”的政策要求,按照学校疫情防控的操作指南,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开学返校前一周,要求学生居家每日开展健康自测。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要动态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做好健康服务跟进。师生入校时要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要落实中小学校晨检和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的信息电子台账,提高校园疾病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者学习,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不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活动。指导学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防护,树牢健康第一的理念,履行个人防护的责任。学校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指导和心理援助服务,引导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第二,保障学校正常秩序。中小学校充分做好教育教学准备,没有疫情的地区,学校开学后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增强学校的防疫能力。教育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的建设,配齐医护专业人员,配备充足必要的药品、医疗设施设备和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当前,特别是春季开学以后,教育部门将继续指导中小学校保持校园疫情防控管理体系高效运行,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师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积极运用“两新”等国家支持政策,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IPv6规模部署及应用,推动中小学校合理扩容出口带宽,满足教育需求。
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美方在主观、单方面评估基础上,得出所谓“对等关税”,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相关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对此,很多贸易伙伴已经表达强烈不满和明确反对。
根据计划,小学和初中在校每天分别安排1节体育课,同时每天上午安排一次大课间活动,下午安排一次阳光体育活动,全力营造充满活力的运动氛围,助力孩子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
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进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为,严格管控试点实验项目等特定类型招生,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