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春季学期陆续开学,学校防控也将面临一波新的考验。
2月19日晚,网传浙江杭州西湖区某小学多名学生阳性;2月20日,杭州西湖区教育局通报称,经调查,2月19日(周日)学校陆续接到二(3)班学生周一请假的申请,截止到傍晚18时该班共计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在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预案,向疾控部门进行了报告并发布了班级停课4天的通知。通报还称,通过流调,抗原检测阳性的学生均无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为首次感染,目前症状平稳,精神状态良好。
此前的2月15日至18日,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发布新冠感染防护要点与提示,包括健康自测、情况申报、个人防护等。
一位流行病学专家告诉记者,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层面的疫情防控,需要注意五个事项,第一,是学生的症状监测和检测,这包括学校要做好每位学生的每日发热晨报,对缺课的学生做好登记,并且加强哨点检测(包括针对流感、新冠核酸的检测);同时,储备好流感、新冠相关药物。
第二,是做好非药物的预防措施,这包括了要在教室内进行一定的通风改造,指导告诉学生在密闭室内(包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也需要带好口罩,同时,避免聚集式的就餐,如可能的话尽量选择户外就餐,注意保持手部卫生。
第三,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结合新冠抗体检测下的抽样水平,来决定疫苗加强接种的方案,并尽快施行。
2月13日,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学生有序走进校园。新华社图
第四,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接下来一段时期,可能是新冠低水平流行阶段,要以学校所在地的市、县、区域为单位,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结合国际、国内的流行趋势和病原学检测情况,做好提前预判。”该流行病学专家表示。
第五,是要对可能发生的聚集疫情做好应急处置的预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其实学校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不大。一些学生此前在家中被保护得很好,现阶段确实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大家也不需要过度恐慌,一个班上如果有超过10%的感染率就停课4至5天,香港此前的做法也是如此。
对于学校需要采取的防控关键对策,金冬雁则表示,当下重点要做的,首先是疾控需要进行新冠抗体检测,排摸清楚情况,如果学生人群中有约60%至70%的感染率,那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就极其小了。“如果只有约30%的感染率,那就还需要注意防控。学生感染生病了,就回家休假,但要注意避免传染给老人,降低重症的发生率。”
金冬雁还称,针对抗体检测的情况,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如果抗体检测是阴性,就需要进行加强针的接种了,减少病毒在学生集体活动中的传播。”再次,也要避免已经感染的学生再进入到人群中去,避免小范围内传播。
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重点机构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
专家认为,非高风险人群如果经历过一次自然感染,可以在6个月后再去接种下一剂次疫苗
接种三价疫苗足以有效应对包括甲流2个毒株H1N1、H3N2,以及乙流1个毒株Victoria在内的三种不同毒株。
国家“乙类乙管”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将教育作为重点行业加以支持,将学校作为重点机构加以保障,将师生作为重点人群加以保护。
首先是要把这些重点人群脆弱人群能够管起来,再一个要把基层的防控和首诊防线能够筑得更牢;第三,如果一旦有重症的风险,能够早期发现、识别,及时转运,我觉得这个是基层保健康防重症,很重要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