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多地现学校班级因流感而停课,需警惕今年春季流感流行增强

第一财经 2023-02-21 17:52:20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责编:乐琰

中国疾控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6周(2月6-12日),流感病毒阳性率有所上升(3.4%)。

近期以来,接连有城市传出个别学校班级因流感而停课的消息。流感多发生于冬春季。过去几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而采取的相关防控措施,一度导致流感的季节流行模式受到很大影响,处于低流行状态。而今年的春季,是否需要警惕流感流行增强趋势?

我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上升

2月20日,一则关于天津北辰区有学校因学生发烧停课两天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当天,公众号“天津发布”回应称,北辰区华辰小学部和中学部确实有个别班级因学生发烧而暂停线下教学的,停课时间为2月20日和21日,但发烧是因甲型流感引起的。

与此同时,网上也传出上海青浦一小学某班级因流感停课四天消息。上海青浦区教育局也对外证实了该消息,并表示学生患的是甲流,并非新冠。

另外,近日宁波、金华等城市也出现了个别学校班级因出现甲流而停课的现象。

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这两种流感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易引起大流行。流感病毒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为2天。学校作为封闭的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流感病毒的传播。

2月18日,中国疾控在公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中也提及了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及占比变化趋势情况。据显示:2022年第49周(12月9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2月6-12日),流感病毒阳性率有所上升(3.4%)。

此前一天,2月17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也发布了2023第6周中国流感监测报告,据显示,2023年第六周(即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2月12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出现上升,A(H1N1)pdm09和A(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本周共报告9起流感暴发疫情,其中6起为A(H1N1)pdm09,3起为A(H3N2)。

一些地区疾控已在发布流感预警。如安徽疾控于2月20日在其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根据全省流感监测结果显示,近期该省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明显增强,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并在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引发多起暴发疫情。

2月16日,河南新乡疾控也在其公众号发布消息称,2月份以后,该市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样本中持续检测出阳性,上周流感病毒阳性率达到了往年高发季节的水平,且出现甲型H1和H3流感病毒并存的现象。近一周来,多所学校和集体单位发生了流感暴发疫情。

截图来自于“新乡疾控”公众号

警惕春季流感流行增强

一般而言,流感在冬春季暴发比较多,时间大多在12月份开始到来年的3—5月。

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发生对流感流行造成了一定影响。自2020年3月开始,流感在我国呈极低流行水平;南方省份从2020年底至2021年9月流感活动呈缓慢升高,北方省份仅2021年3至5月有短期低水平流行;自2021年10月左右,南北方省份开始进入秋冬季高发季节并在2022年初达到冬季峰值,2022年3月逐步回落至低水平。

2022年6月,南方省份曾出现流感流行高峰。而彼时已进入夏季,流感的反季流行,也引起过各方高度关注。

2022年9月,在2022年世界流感大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曾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使得新冠疫情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应对新冠所采取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也使得流感的季节流行模式受到很大影响,全球范围内可能会出现“不寻常的流感流行模式”,尚不清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建正常的季节性流行模式,预计在未来一个流行季节,流感流行会出现增强趋势。

目前,有感染科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春季流感有可能会出现流行,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大家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较少,体内抗体水平很低;二是这几年流感疫苗接种率仍处于偏低水平。

而流感的流行,会不会导致目前部分人群有叠加流感与新冠感染风险?

2月18日,中国疾控公布了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数据显示: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0720例;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1%。从该数据看,截至2月16日,全国报告的新冠核酸阳性人数仍过万。

不过,上述感染科专家认为,目前新冠威胁已经过去,流感与新冠重叠感染的易感人群比例会很低。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