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回访亲历乌克兰危机的中国人 | 乌克兰危机一周年

第一财经 2023-02-24 08:33:28

作者:潘寅茹    责编:盛媛

学业被暂停、生意被搁置……有的选择回国等待,有的依旧在坚守……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中国人,但过往的人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与乌克兰密不可分。原本普通的生活在去年2月24日被一声炮响击破。俄乌冲突爆发,打乱了他们的人生计划:学业被暂停、生意被搁置……有的选择回国等待,有的依旧在坚守……

在这煎熬的一年中,他们都在观望和谈何时会到来,都在等待冲突何时会停止。但他们都知晓:等到一切结束时,乌克兰早已不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地方了。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第一财经记者回访了三位人生经历中与乌克兰有密切交集的中国人。

一等就是一年多

“当时90%的人都没有料到俄乌之间真的会爆发冲突。”当第一财经记者联系上乌克兰敖德萨华商总会会长曲波时,他正在从乌克兰首都基辅返回波兰家中的路上。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大家都预测错了,包括他自己。

一年前,当俄乌冲突爆发后,曲波全面参与协助了中国驻乌克兰使领馆的撤侨行动。他告诉记者,在去年2月底3月初,他一共组织、参与了5批撤侨行动。在撤离大约2100华人、华商、中国留学生之后,他也选择暂时离开生活了快30年的乌克兰。

2022年3月初曲波在完成第四批撤侨任务后从乌克兰边境地区返回敖德萨家中,反向车道上都是急着离境的乌克兰人(采访对象曲波提供)

王晓(化名)是当时撤离的中国留学生之一。在乌克兰西部城市求学的他在观望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在去年3月初离开乌克兰,踏上回国之路。目前,他还在等待乌克兰学校的论文答辩通知,博士毕业只差“临门一脚”。

回忆起当初的撤离,他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没有预料到冲突会发生。他印象特别深的是,西方媒体当时普遍宣传俄乌会在2月16日凌晨1点“开打”。他和他的同学们为此一直等到16日凌晨,但冲突并未发生。“这就降低了很多人的防备心。”他回忆道,当时乌克兰的国防部长还对外公开表示,一切尽在掌握,让大家不要担心。

一年来,曲波还不时往返乌克兰的主要城市,比如基辅、敖德萨,有时待上个一两天,最长待了一个半月。他放心不下驻留当地的华人,尤其是南部敖德萨地区的华人。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并不是中国人都选择了撤离。据他估计,仅在他最熟悉的敖德萨还有600多中国人留守。

敖德萨拥有东欧最大的批发市场,在俄乌冲突前,这个大市场汇聚了中国产的鞋帽服饰,在乌克兰当地颇受欢迎。“最多的时候有2000~3000中国人。”曲波介绍,留下的中国人大都在冲突前进了很多纺织品货。“人走了货就没了,不仅亏得厉害,后续还会面临欠账问题。”他说。

据他了解,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出国前都变卖了家当,因此留在战火之地也是无奈之举。

王晓也有很多在冲突初期逃离家园的乌克兰朋友陆续选择回到乌克兰。“西方城市对他们来说生活成本太高。”虽然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在从乌克兰撤离波兰的途中,一些欧盟国家给来自乌克兰的民众免费提供餐食、住宿,“但是时间长了就不一样了。救急不救穷嘛”。

王晓告诉记者,如今想来,冲突的爆发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去年的2月24日前,乌克兰国内亲俄党派中的很多议员都离开了;身边不少欧洲同学都选择提前离开乌克兰等。

“(去年)3月中旬的时候一度传出俄乌要谈判。我们当时很多人都在观望,是不是冲突就此结束了。当时还在犹豫要不要回国,毕竟那时回国机票不便宜。”最终王晓在3月中旬选择了回国等待,只是当时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没人知道会持续多久

在曲波看来,这场冲突本可以避免,让他更没有料到的是冲突竟然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想到美欧支持的力度那么大,原先他们只说给少数武器,现在都开始支援坦克等重型先进武器了。”他说道,“未来不可预料会怎么变,感觉已经变成持久战了。”

在曲波看来,如今这场冲突已不取决乌克兰,只取决于美国、俄罗斯怎么看。“其实慢慢的,乌克兰人也看清了,他们究竟是为谁在打。”他说,“毕竟,冲突太残酷了。”

曲波的一个乌克兰朋友曾以通讯兵的身份走上前线,曾亲眼看到整个大队出去200人上前线,就再也没回来过;又派出去300人,又都没回来。甚至有很多新兵在远离前线四五十公里的地方,还没见着俄军就阵亡了。

曲波说,在听过那么多“故事”和传闻后,如今很多乌克兰人都不愿去前线了,“现在已经没有谁自告奋勇去前线了”。

尽管如此,乌克兰境内的征兵工作还在继续。王晓也说,乌克兰前后征兵多轮。征兵年龄一再放宽,征兵地点也不分场合,市长办公室、超市都可能成为征兵之地。“以前大学生、教师、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是不在征兵范围内的,但现在不一样了。”王晓说,“以前,乌克兰人还笑话俄罗斯的征兵,但真的轮到自己了,就不一样了。”乌克兰国防部的公开消息称动员了100万人。

冲突爆发后,根据乌克兰法律,王晓的乌克兰男同学是不允许离境的。因此,乌克兰-波兰边境一度偷渡成风,只要几千欧元,便能从利沃夫州入境波兰。

冲突前的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采访对象谭延乐提供)

谁也不知道这场冲突还要持续多久。

“所有的冲突都是要回到谈判桌的,但是谈判的前提还是战场上的表现说了算。”曲波估计可能在今年秋天会有了结,而在秋天之前,根据当前俄乌前线的情况,以及西方对乌克兰的加码援助,他担心“春季总攻势”可能并不是空穴来风。

王晓也感觉会有一波“小高潮”。他说:“什么时候西方舆论或者西方政客觉得援助不再是有利可图的事,就会减少提供武器,自然就没法继续打下去。”

在采访中,曲波不断感慨冲突的残酷性。在他看来,这种残酷除了发生在前线,还摧毁了乌克兰人口结构中的中间力量。“技术工人都跑了、年轻女性也跑了,乌克兰在人力方面的损失非常大。没有一两代人,乌克兰难以缓过来。”他叹道。

一切都有迹可循

对于世纪之交就留学乌克兰的“老留学生”谭延乐来说,这场冲突似乎早就有迹可循。在乌克兰求学的6年间,谭延乐见证了乌克兰从语言到物价等方方面面的巨变。

他说自己原本在基辅大学读俄语预科,但由于当时乌克兰政府要求境内高校用乌克兰语教学,被迫辗转到了乌克兰第四大城市第聂伯罗。“其实,乌克兰语与俄语50%是相同,还有10%是相近的,很多场合其实能相互听懂,尤其是乌克兰南方民众。”他说道。

由于当时乌克兰政府强推乌克兰语,”语言斗争“在世纪之交的乌克兰不断显现。谭延乐回忆道,2004年,当时有人故意在乌克兰国内放大语言纷争,比如利用语言来区分亲俄或者亲西方等。此后,乌克兰语的地位不断被抬升,俄语则一步步被冷落。

王晓则说,2014年时乌克兰语无论在书刊出版或者电视媒介上全面占上风。

除了语言问题,飞涨的物价,在他们看来,也是这场冲突的诱因之一。“1999年冬天在基辅,我一个月的开销是40美元。到2006年毕业的夏天,一个月200美元花销还是很紧张的。”谭延乐说道,物价飞涨直接影响民众生活,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工薪阶层。

他还记得毕业后拜访大学导师时对导师的处境感到非常惊讶:“以前,乌克兰高校教师待遇很高,养活一家五口不是问题。但当时一个教授为了养活一家五口,夫人被迫做电商补贴家用,教授也必须兼职,打第二份零工。”

王晓则举例道,2013年美元对格里夫纳的汇率还是1比8左右,2014年1比十几,现在乌克兰官方的汇率约是1比36,民间则飙升到了1比40多。“在乌克兰,很多生活物资都需要进口,生活成本肯定上升。”他说,“2008年前,水电煤不是日常生活开支的大头,但自2014年起就算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一些退休人员而言,占比甚至会达50%。”

王晓还注意到,自2014年起,乌克兰年年与北约联合军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俄罗斯。“其实,波罗申科在担任乌克兰总统的时候,俄乌关系也很僵,但那时有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做协调人。”他说,“另外一方面,波罗申科虽是企业家出身,也有丰富的政治经验,知道如何平衡。但到了泽连斯基上台后,政府内部都不是职业政客了。泽连斯基自己就是演员出身,他知道如何获得西方的关注。”

“新常态”下生活要继续

2006年归国后,谭延乐凭着语言优势,从事与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家相关的旅游业务。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实在疫情前,乌克兰是个在中国游客中颇受欢迎的小众旅游之地。“虽然起步晚,但势头很猛。”他说,2019年,他全年组了15个前往乌克兰的中国旅游团,而在2018年只有3个。在他看来,乌克兰中部的基辅、南部的敖德萨以及西部的利沃夫都是历史文化积淀迥然不同的城市。

基辅总统府对面的戈罗杰茨基宫狮与鹰的雕塑。(采访对象谭延乐提供)

一年来,王晓的同学中有不少回到了乌克兰,开始了冲突“新常态”下的新生活,“就是停电的情况比较多,对网课有影响”。

已回过乌克兰多次的曲波也告诉记者,冲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他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街上人变少了。很多都往农村走,那里有没有电都没关系,可以烧柴火取暖;东部在打仗,所以往西部走的人也多些。”

至于基辅,曲波称,很多饭店都在工作,商店市场也都在运转。“当然各方面都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了。”他说,“电没有完全被切断,比如之前供电3小时停电6小时。现在相关基建修复后,停电情况又好些了。水和供暖都还有,就是停电情况多些。”

王晓说,据他了解,一些乌克兰艺术家也在举行画展、拍卖等,只是现在的目的明确很多:为国义卖。

基辅旅游纪念品小店的商品(孙谦提供)

曲波表示,俄罗斯轰炸的目标限于基础设施,比如发电站等地,还算比较精准,“那些电视里播出的居民楼等被炸画面,有的是俄罗斯导弹被乌克兰方面拦截后跑偏了”。

对于冲突结束后的生活,王晓表示,最近看不到停战的希望。“开战的时候如果我不在那边,对我而言就是个正在发生的故事;但我恰恰在那里,所以有很多共情的经历。”他说,等冲突过去后,他计划短暂回去待一段时间,把毕业论文给完成了就马上回国,主要还是出于安全考虑。

谭延乐则希望在冲突结束后回到乌克兰,去看看老同学、老朋友,还有自己的导师。至于乌克兰旅游,他说再等等吧。

曲波则说,一定会回去。他人生过往中有30年是在乌克兰,只是一切都被乌克兰危机按下了暂停键。“乌克兰的战后重建肯定离不开中国人。但是不知道何时开始,我们只能先做好准备工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