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据财政部网站消息,为加强服务业发展资金管理,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在引导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方面的作用,财政部修订了《服务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予以印发。
《办法》提出,服务业发展资金实施期限至2025年。期满前,按照相关规定评估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和延续期限。
《办法》指出,服务业发展资金采取因素法、项目法、因素法和项目法相结合等方式分配,以因素法分配为主。其中:
(一)对于引导地方统筹推进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等发展的支持事项,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测算因素和权重包括:工作基础权重20%,发展指标权重30%,绩效考核结果或资金使用情况权重30%,其他相关因素权重20%。财政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年度工作重点,确定和调整上述分配因素和权重。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的有关试点示范事项,一般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择优确定拟支持主体。
(二)对于需要组织地方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政策性支持事项以及重大战略性事项,主要采取项目法分配。一般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按程序确定支持对象;具体分配事宜通过有关工作通知予以明确。
(三)对于兼顾引导地方及需要组织地方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支持事项,采取因素法和项目法相结合分配。资金分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工作通知等有关政策文件予以明确。
《办法》称,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上述资金分配方式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设立区域调节系数等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等适度倾斜支持。
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和11.8%。
如果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不成长、不发展、不提升,与欧美国家相形见绌的短板仍将成为中国经济挖掘创新红利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一定要克服。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过程中补齐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是当务之急。
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配合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春节过后,一些消费场景的复苏似乎比疫情前水平更为强劲。通过对2021年的消费复苏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商品消费的反弹仍然存在瓶颈。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或将有更强表现,限额以下零售和中低端商品或仍将对社零增速形成拖累。今年消费领域应把握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