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成都科创中心地位凸显

第一财经 2023-03-07 20:46:37 听新闻

作者:王博    责编:姚君青

成都依托天府实验室、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平台,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近日,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在已建成一期基础上,规划建设的实验室二期约31万平方米核心载体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今年6月底前正式交付使用。在此之前,1月28日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迎来首批4个科学家团队和2个平台入驻。

天府锦城实验室与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组成的天府实验室体系,是成都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将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3个领域,聚焦光电与集成电路、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生命健康、碳中和4个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成都依托天府实验室、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平台,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成都超算中心 蒋人可/摄影

“双中心”的国家使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第一节又提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这使得成渝地区既有科技创新中心,又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双中心”定位。

在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周跃辉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要求成都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而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成都科教资源丰富,拥有65所高等院校、11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超过60个。目前,成都已建设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在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139个,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

尤其是近年来成都加快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2年,成都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45家,同比增长2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489家、总数增至1.14万家,同比增长44%。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17家。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国家使命,也是成都这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1年,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的副省级城市;202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达到2.08万亿。成都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

当前,成都面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的边际效益加速递减。城市发展迫切需要从原来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

去年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就提出,今后五年,成都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此次会议提出了今后五年成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突破目标,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冲刺3万亿元,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等。

根据《纲要》编制的《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

“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超大特大城市之一,成都市应结合自身发展基础,瞄准国际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需要,加快推动自身发展方式转型,为全国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蔡之兵表示,作为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前列的“排头兵”,超大特大城市必须直面时代之问,加快破解一系列制约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成都创新资源加速聚集

截至目前,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已汇集国家疾病分子网络、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20余个重大平台,魏于全院士、张兴栋院士等超2000人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

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围绕重大慢性病(恶性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攻克“卡脖子”技术,着力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建立全球领先的全生命周期药械创制体系,实现0—1的突破、1—10的转化和10—N的产业化。

当前,成都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落地建设。2022年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电磁驱动聚变装置完成项目选址;新增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

最早入驻兴隆湖的机构感受最深。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表示,作为四川引进落地成都的校地合作科研机构,研究院深度见证了成都近年来的变化。这些年,众多科研院所落地兴隆湖畔,明显感觉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增强,势头强劲。

最近,成都市以88.80的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第二位,为副省级城市之首。其中,科技创新结合地方实际,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单项排名以27.33分(满分30分)排在首位;在制度创新单项评估中,成都以18.3分(满分20分)位列第一。

实际上,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目前已经形成多个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又制定了什么样的路径,又具有哪些显著特点呢?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表示,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已经排在第11位,并先后建立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等科技创新中心,但是现在需要的是为每一个中心找到自己在创新链上独特的位置,实现差异化的发展。

成都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十分明显。成都的目标就是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服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成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就是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三个环节,优化空间、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大支撑。

在空间布局方面,西部(成都)科学城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项目,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聚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定位,将积极构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其中,“一核”为成都科学城,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领域实验室集群,打造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为主体的重要科学中心。

在体制改革方面,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瓶颈的创新,是成都特色之一。成都率先打造“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推动了科创资源上下贯通、精准匹配,从而更好服务产业建圈强链。

3月6日,在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成都市科技局主办的“中试+”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发布生态联合倡议,率先提出“中试+”生态理念,在国内率先打造百万平方米中试载体园区和基地,并揭牌首个“中试+”生态园区,为首批认定中试平台授牌,向首批入驻中试平台交付钥匙。

今年2月,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从支持新建创新平台、鼓励平台开放共享、促进平台成果转化发展等技术方面推出了政策举措。

成都科技局副局长陈旭表示,我们将持续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聚集大平台大装置。对企业与天府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支持。我们将推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引导和支持创投机构、社会资本等共同组建成果转化子基金,重点投向创新平台成果项目、中试研发项目和颠覆性技术项目。

以科技创新助力,成都正在加快培育两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

以科技创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信成都未来5年的3万亿目标定能如期实现。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