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药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小而美”赛道能否跑出黑马?

第一财经 2023-03-14 18:17:18

作者:俞晟麒    责编:黄宇

亚虹医药:专科赛道的创新前行者

政策和资本双重推动下,我国创新药产业近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创新严重等问题。为寻求生存空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走差异化路线,力图在不同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作为差异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亚虹医药选择耕耘几乎被忽视的NMIBC适应症,并试图以自研产品为核心,打造膀胱癌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行业前景十分可观。但目前公司核心产品仍在关键性/Ⅲ期临床尚未实现收入,未来是否能成为国内创新药产业的一匹黑马,仍有待观察。

政策、资金双重助力,国内创新药产业迎爆发式增长

创新药研发成功率低,耗费时间长,所需投入资金规模较高。根据《2022医药创新回报率评价》,2022年全球创新药的研发平均成本为22.84亿美元,平均研发的时间周期为6.74年。

同时,一款重磅创新药所带来的高额回报仍然十分可观,艾伯维的修美乐、默沙东的Keytruda(K药)等重磅药物,在上市以后,每年为公司带来超过200亿美元的收入。在这样的财富效应下,即使面临高昂的失败风险,依然有不少药企对新药研发趋之若鹜。

中国医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诸多技术上相较于海外巨头存在较大差距,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更是困难重重。为推动国内创新药产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大大缩短了我国创新药物上市审评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医药企业创新热情。同时,大量海外医药人才回归,以及集采等政策对于仿制药的持续挤压,为我国创新药产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16年以后,我国新药临床试验项目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复合增速在30%以上,到2022年,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已达到1588项,是2015年的四倍以上。

资本市场上,随着2018年港交所重大上市制度改革,以及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盈利不再是医药企业上市的必须条件,创新药企业获得融资的门槛大幅降低,也进一步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数量快速增加,到2021年共发生522起融资事件,同比增长53.1%。投融资金额来看,2020、2021年分别达到888.75亿元和1113.58亿元,其中2020年投融资金额同比增幅达108.75%,为2018年来最高。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力下,近年来国内创新药市场迎来高速发展,相关产品上市数量迅速增长。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16年以来,我国创新药上市申请数量持续攀升,到2021年,国内创新药上市申请数量达到107个,其中国产创新药申请数量34个,占比32%,到2022年,国产创新药批准上市数量已接近 2015 年之前获批数量的2倍。

同质化引来“降温”政策,创新药进入差异化发展新阶段

行业的过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副作用,诸如PD-1等一些生物药领域重磅靶点被密集投资,导致国内创新药一度仍是以跟随创新(me-follow)为主,而缺少同类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优(best-in-class)类型的研究。据统计,目前国内针对肺癌PD-1/PD-L1靶点药物就有25款产品获批上市或已接近临床研究终点。

大量的同质化创新不仅导致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持续加剧,企业大打价格战,也引来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21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提出了以患者获益为导向的肿瘤药临床开发指导意见。

在政策指引及医保降价的多重压力下,不少“伪创新药”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生物创新药企业开始专注于在细分领域寻求差异化优势。东吴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朱国广表示,每个Biotech公司在布局过程中,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很大程度上就是寻找一些差异化的路线。差异化路线现在不外乎靶点的差异化、技术平台的差异化,或者适应症的差异化。

不少企业更多在平台技术或靶点上寻求差异化优势,来争夺诸如肺癌、乳腺癌等大病种的治疗市场。例如脱胎于单抗技术的抗体偶联(ADC)药物,是目前国内企业布局较多、突破较快的新技术领域,其中,荣昌生物(688331.SH)首款国产ADC药物已在国内获批上市。

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小众适应症领域寻求突破,君实生物(688180.SH)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目前已累计获得欧美6项孤儿药资格认定,涉及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软组织肉瘤、食管癌及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

相比之下,亚虹医药(688176.SH)是一家将差异化路线进行得更为彻底的创新药企业,作为专注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其它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公司,该公司核心产品之一——APL-1202(唯施可)是国际上首个进入关键性/Ⅲ期临床试验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口服靶向治疗药物。

专攻NMIBC治疗,亚虹药业打造差异化优势

膀胱癌的治疗根据分期和病理类型有所不同,其中,相对晚期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已有PD-1抗体、HER2 ADC 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亚虹所在的早期NMIBC领域,虽然患者人数更多但却似乎遭到了忽视,长久以来没有靶向药获批,更不用说口服药物。

目前NMIBC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是以切除手术、化疗灌注为主。不仅患者体验较为痛苦,且术后5年内复发率高达60%,加之NMIBC患者的生存期较长,导致膀胱癌存量患者数量远超新发病例数。根据中信证券推算,截至2020年,全球膀胱癌患者数量或在430万左右,国内患者数量约65万,每年新发人数8.5万人。

APL-1202药物作为一款MetAP2抑制剂,通过抗肿瘤血管新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癌症治疗,并且还能调节肿瘤免疫环境增强肿瘤免疫功能。目前MetAP2抑制剂在研管线相对较少,APL-1202是唯一一款针对膀胱癌,且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产品。考虑到该药物针对的NMIBC灌注复发患者避免或延迟膀胱切除的二线治疗,以及替代侵入性的 TURBt 术后灌注的一线治疗,均有巨大的临床需求未得到满足,该产品拥有相当市场空间和竞争力,可谓是一个“小而美”的赛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膀胱癌市场规模2025年或达到77亿元,2030年或达157亿元,全球膀胱癌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达到151亿美元。APL-1202作为目前在该领域研发进度最快的产品,不仅将在国内市场获得先发优势,在全球市场也有望占据一席之地。中信证券在2023年1月的研报中预计,亚虹二线和一线适应症分别有望在2024年和2027年获批上市,风险调整后的峰值收入分别约为18亿元和6亿元。

但目前公司所有产品依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距离上市还有一定时间。缺乏规模可观且稳定的收入来源,亚虹医药短期业绩压力持续加大。

图表来源:亚虹药业官网

公司曾表示,将大力推动在研产品尽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来实现销售收入和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不过最终能否打开市场还要看公司商业化能力的落地情况。同时,纳入医保往往意味着产品价格和利润率将大幅下降,如果价格降幅过大则无法实现“以价换量”,这对公司而言也是需要关注的风险。

为了深度开发早期膀胱癌治疗市场,亚虹医药试图以自研产品为核心,打造膀胱癌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药物以外的渠道实现盈利方式的多元化。目前公司引进的Uro-3500及Uro-G一次性膀胱镜系统已在博鳌乐城海南省人民医院完成首次使用,并为公司带来收入,有望在今年正式在国内获批,短期或成为公司重要的营收来源。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