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是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多发性骨髓瘤(MM)是成人中第二大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该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不过,该疾病仍面临容易被误诊挑战。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增殖“失控”导致的恶性疾病。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当浆细胞生产不受控制时,会抑制其他骨髓细胞的正常生长。发生多发性骨髓瘤时,骨髓瘤细胞会“疯长”,即只复制增长而不死亡,产生无效的免疫球蛋白,俗称“M蛋白”,损害机体功能。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全人群发病率为1.03/10万人,死亡率为0.67/10万。
“多发性骨髓瘤确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的确是一种老年病,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教授夏忠军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约10%至2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由于M蛋白的异常累积,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害,多发性骨髓还会出现多种器官功能的损伤,临床上习惯将它的核心症状称为“CRAB”(“螃蟹”)四大表现,C代表高钙血症、R代表肾功能损伤、A是贫血、B是骨病。
夏忠军表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且早期症状容易与一些老年常见病混淆,因此患者很难想到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而辗转在骨科、风湿免疫科或肾内科求诊,导致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误诊、漏诊率偏高。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教授钟立业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极易被误诊的疾病,很多人并不了解,也导致大多数患者来就诊时,往往都是有症状的。像国外有很多处于MGUS(指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其血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少量或者无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终末脏器损伤良性疾病)或者冒烟性阶段的患者,在中国则很少,原因跟病人没有提前做好疾病筛查有关,这往往容易忽略了疾病的相关症状,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够知道病人的状态,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花费,比如说血透、比如说骨科治疗,当患者出现骨头破坏,也不一定要骨科去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的首次复发是患者获得持久缓解的重要契机,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及早接受优化治疗方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缓解,尽可能延长病人生存期。
“要做好提前检查,一旦发现疾病相关症状就应该尽早筛查,这是对公众的正确导向,对病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钟立业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诊疗上的困扰,多发性骨髓瘤仍面临治疗上的挑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教授魏永强表示,虽然临床上已涌现了很多新药,包括单抗、双抗等以及各种治疗方式,但还有很多患者的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有多个高危遗传学因素的患者,目前治疗难度依旧很大。
在钟立业看来,MDT(多学科会诊)是诊断、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合理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在复杂疾病患者首诊的时候,把患者转接至对应科室,这对于改善多发性骨髓初诊的误诊、漏诊情况及并发症的治疗有很好推动作用。
对于如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夏忠军表示,初诊及首次复发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两个黄金阶段,只有早期治疗缓解程度越深,之后的生存及平台期才会更长,后续复发的间隔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如果能在开始阶段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实现疗效的最大化,就能够为后续的二三线治疗争取更多机会。
近年来,通过推行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我国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从58%提高至66%,缩短了约50%的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更大幅提升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对郑飞医院作出撤销血液净化技术备案、相关责任人暂停执业活动的处理决定,相关处理决定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由于近期早晚温差加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有所增加,但整体流行水平较低,专家建议加强预防措施。
利用AI大模型技术,放大并识别平扫CT图像中那些肉眼难以识别的细微的病灶特征,可实现高效、安全的早期胰腺癌检测,并克服过往筛查假阳性偏高的难题。
29个涨停,退市高危股成第二大牛股,这些ST股业绩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