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浅谈欧美银行业爆雷事件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财经 2023-03-27 18:58:15

作者:王鹏    责编:张健

瑞士瑞信银行并购案和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案是近期发生的两起重要金融风险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报告旨在从这两个事件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结合金融监管理论,探讨我国金融监管及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瑞士瑞信银行并购案和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案是近期发生的两起重要金融风险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报告旨在从这两个事件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结合金融监管理论,探讨我国金融监管及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一、事件始末

1.瑞信银行简介

瑞士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原名为瑞士信贷,成立于1856年,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的银行,经营个人、公司金融服务、银行产品及退休金、保险服务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瑞信银行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分公司,公司总投资为245亿美元,管理财产为11953亿瑞士法郎。除在瑞士本土经营大宗及零售的银行业务外,瑞士信贷的国际性服务集中于专业化的大宗银行业务,在其广泛的服务项目中,瑞士信贷借助其专有技术、雄厚资金、中立国优势等特点相结合,打造出享誉全球的金融信誉。瑞士信贷在银行业中的出色表现在它的客户及合作伙伴数量迅速增长上,目前它已成为拥有18亿5千万瑞士法郎巨额资本的世界著名的五十家大银行之一。

2.硅谷银行简介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简称SVB),1983年成立于美国,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子公司,资产为50亿美元,并通过位于美国的27家办事处,3家国际分公司以及在亚洲、欧洲、印度和以色列的广泛商业关系网,为风险资本以及创业企业提供了26亿美元的贷款。硅谷银行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

3.事件过程

3月8日,硅谷银行宣布抛售210亿美元证券投资组合,预计产生18亿美元税后亏损;3月9日,硅谷银行股价大跌超60%,报收于106.04美元,市值一天蒸发94亿美元,引发市场高度关注;3月10日,硅谷银行光速宣告破产。受硅谷银行倒闭波及,叠加财报暴露“重大缺陷”,瑞信股价大幅下挫。3月15日,瑞信股价开盘下挫近30%,截止收盘跌幅14%,自3月8日硅谷银行事件以来瑞信股价已累计下跌25%。3月19日,在瑞士监管部门的合力推动下,竞争对手瑞银集团同意以30亿瑞郎的价格收购瑞信,这一价格相当于瑞信3月17日市值的四折。目前来看,市场仍难以消化这场“世纪大并购”。3月20日,瑞信美股跌幅超50%,报收于0.94美元,股价创下历史新低。

4.事件诱因

此次硅谷银行、瑞信银行风险集中爆发,二者既有诸多不同,但又有一定相似之处。首先,瑞信银行和硅谷银行都处在美联储领衔的全球央行连续加息背景下。从2021年起,美联储开始大幅加息,以应对后疫情时代高企的通胀水平。自2021年1月至今,美联储已累计加息450个基点,英国央行已累计加息390个基点;当地时间3月16日,欧央行无惧瑞信危机,宣布再次加息,这是欧洲央行自2022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已连续六次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胀,共计加息350个基点。全球金融系统脆弱性正在上升。其次,瑞信银行和硅谷银行都遭遇了存款的大量流失。截止2022年第一季度,硅谷银行客户存款总额达到1981亿美元。在此之后,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其以初创公司为主的客户企业估值水平下降,并且开始出现融资困难、现金流紧张等问题,导致客户不得不提取在硅谷银行的存款。硅谷银行存款总额自此下滑,2022年底客户存款总额下降至1731亿美元。同样,瑞信也遭遇了存款外流的现象。截止2022年第四季度,瑞信的客户存款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存款总额下降了1783亿美元。在硅谷银行的前车之鉴下,瑞信公布的存款流失让投资人更加紧张。

二、影响分析

瑞信银行是瑞士第二大银行,业务遍布全球,其价值160亿瑞士克朗的AT1债券直接被清零,股东却得到了不菲的补偿。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还从法律上为这一处理方式背书,这对整个欧洲AT1债券(约为2500亿欧元)及全球AT1债券的市场信心和行为规则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虽然瑞士政府的此次收购行为避免了瑞信破产的结局,系统性风险危机暂时解除,市场恐慌性情绪得以稳定。但是,在收购过程中,瑞士监管部门决定将瑞信AT1债券价值清零的行为,对瑞士银行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良好信誉造成了巨大冲击。

数据显示,瑞信业务遍布全球,管理财产规模达到约1.3万亿瑞士法郎,相当于欧元区GDP的约10%。在硅谷银行倒闭和瑞士信贷巨亏的背景下,欧美银行业陷入的恐慌局面对于对于中国金融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以香港为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

香港的货币稳定,中国内地和海外之间具有独特的桥梁作用,金融监管严格,市场透明度高,企业经营环境良好,税收体系简单明了,税率低,且对外国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提供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吸引海外资产回流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几十年中,香港一直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发展历程成就了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香港的金融业经验丰富,金融体系完善,这使得海外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较高。由于香港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独特的桥梁作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税收政策,以及过去的发展历史等因素,使得香港成为眼下海外资产回流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这就要求监管机构特别关注外部大环境变化引发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变化以及由此派生的流动性风险,对跨境、跨国、跨资产多元经营的大型综合金融机构采取穿透式的监管,要提升它们资产负债、风险压力测试的敏感度;此外,针对某一类可能潜在的金融风险要做好预案,一旦有事能及时推出,运用制度力量迅速解决,减少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

三、事件启示

宏观经济总是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当处于通胀时期,政府为了抑制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就不得不采取紧缩银根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加息!因此,时而加息时而降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一旦宏观经济进入加息周期、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加息力度较大的通道后,监管部门应该要求商业银行提前采取措施优化资产结构,尤其要密切关注银行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转化为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信任危机和银行挤兑的状况。

我国货币政策取向长期是“以我为主”,目前尚未进入加息周期,最新的CPI、PPI等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通胀压力暂时也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年看,我国有望保持相对宽松、平稳的流动性环境。2018年以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和最低点,相差约150bp,同期10年期美债这一差值则是近400bp,欧元区也超300bp。欧美央行的大幅降息和加息,更容易造成金融体系流动性冲击。我国银行业稳健的经营特点,使得近期欧美银行业爆雷事件对国内影响十分有限。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端以贷款为主,占比68%以上,债券投资主要投向国债、地方债和证金债等优质资产,负债端以零售存款为主,企业存款为辅,同业负债比重较小;其次,从货币当局来看,国内货币政策仍以我为主,“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我国目前尚未进入加息周期;第三,从贷款投向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零售类贷款且行业投向较硅谷银行更为分散;第四,从存款保险覆盖情况来看,硅谷银行仅23%的存款金额在保险范围内,而我国存款保险覆盖范围高达99%。

总之,硅谷银行事件表明海外经济承受衰退压力,在此之下,外需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但由于过去1年国内独立宽松的流动性环境,2023年中国内需经济有望展示出一定的独立韧性。目前,事件仍处于发酵之中,相关风险因素仍值得持续关注。但整体上,我国金融体系可以有效迎接此次风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王鹏为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斯坦福大学教授:持续困扰银行业的谬论与恶规

2023年春季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的挤兑状况反映了人们对其资产价值和偿付能力的合理担忧,但有缺陷的会计规则和美联储的支持继续掩盖了其他银行的脆弱性。

04-15 20:33

纽约社区银行是下一个硅谷银行吗? 美国商业地产的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纽约社区银行(NYCB)的股价下跌,并非因为它将成为下一个硅谷银行,而是因为它从签名银行收购的资产导致它需要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以及贷款中的22%流向了受到严格租金管制的纽约市公寓。

03-11 16:11

遗忘2023年银行危机的危险之处

“太大而不能倒”已经够糟糕的了,但现在我们有“太多而不能倒”。2023年3月的小规模危机可不仅仅是银行业历史上的一个注脚,而我们也承担不起忘却它的代价。

03-04 20:11

多地金融委亮相 央地协同金融监管新格局加快形成

2024年开年以来,地方金融委、地方金融工委紧锣密鼓组建,地方金融管理局也纷纷挂牌成立。随着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渐次落地,央地协同金融监管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02-26 13:02

纽约社区银行再“暴雷” 硅谷银行危机会否再现?丨全球三点半

硅谷银行倒闭发生不到一年,又有银行发出警报。接盘去年“暴雷银行”的美国区域银行财报意外暴雷,股价连续下挫。危机会否继续蔓延?三菱日联 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孙武分析认为,美国小银行风波再起,市场担忧银行业前景。地区银行加入千亿美金俱乐部,面临更严格监管挑战。美联储推迟降息,美国地区银行前景面临挑战。

02-02 16:0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