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新四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和芯片性能的飞速提升,在高算力加持下,智能汽车在依次经历了“行泊一体”“舱泊一体”的技术演进后,如今正迈向“舱驾一体”时代。
4月18日,在上海车展期间,博泰车联网与纵目科技联合宣布,双方将在智能汽车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基于行业现下主流芯片平台共同打造具有高性价比且能够覆盖主流场景,并快速落地的高市场接受度的“舱驾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智能汽车领域,“行泊一体”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国内有超过20 家厂商发布了相关方案,其中大部分将于今年量产落地。而“舱驾一体”解决方案的出现,部分源于行业对降本增效的诉求。“舱驾一体”可将原本独立的泊车控制器和座舱计算平台融合,形成“舱泊一体”控制器,从而减少整车厂的硬件成本。
博泰车联网和纵目科技打造的上述解决方案整体可减少超30%的成本支出。
博泰车联网创始人、CEO应宜伦公开表示,域控架构的加速量产,主流高算力计算平台的应用,正在引发新一轮智能网联市场竞争的升级,“舱驾一体”的实现有赖于高算力芯片计算平台,而纵目科技是业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和高级汽车辅助驾驶产品及技术供应商,在技术及产品方面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
今日,中科创达高级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常衡生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舱驾一体”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中科创达也正在开发相关解决方案,相关方案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发布。
基于对“舱驾一体”细分领域的持续看好,芯片“大厂”也纷纷推出了相关产品。2022年9月英伟达于GTC大会发布“舱驾一体”DriveThor芯片,算力高达2000TOPS,计划于2024年量产;极氪汽车、小鹏汽车、轻舟智航等均将使用Thor芯片。今年1月4日,高通宣布推出骁龙(Snapdragon)RideFlex系统级芯片(SoC),这是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组合的最新产品。
大算力芯片的发展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式的转变,也进一步推动了“舱驾一体”的发展。财通证券研报指出,芯片的加速迭代一方面将助力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车厂或将加速智能驾驶硬件产品迭代,高性能计算产品发展将加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出倡议书,要求车企杜绝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规范驾驶辅助功能的宣传与应用,确保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性。
初步推算本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为185.0万辆左右,同比去年增长9.1%,环比上月增长33.7%,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100万,渗透率回升至54.1%。
本轮2035年版国土空间规划中,合肥、宁波、无锡、常州均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探索基于车、路、网、云、图等高效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消费。
2024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中,带AI功能的产品占比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