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苏州河已成黄金水岸,65处工业遗产公众开放度值得期待

第一财经 2023-05-19 10:50:40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2018年以来,上海“一江一河”工程推动改造苏州河两岸的滨水开放空间,一晃5年过去,苏州河滨水已经非常成熟,变成居民日常休闲的场地和游客喜欢打卡的网红地带。

前几天,第一财经记者去一栋老公寓里参加展览开幕,碰到了上海城市漫步者格里董。言语间聊到苏州河岸边二三十年前造的楼房,那时候视野好,容易看到外滩;附近藏着不少跳蚤市场,是河滨混杂环境中的宝珠。

跟那时候比,苏州河边的楼房价值变了。格里董说起,有些老居民当年搬进这些楼里并不是太满意的,现在心态就不一样了。所谓“上只角,下只角”——民间用来品评城市区域档次的俗语,内涵在变化,“关键就是苏州河变了”。

2018年以来,上海“一江一河”工程推动改造苏州河两岸的滨水开放空间,一晃5年过去,苏州河滨水已经非常成熟,变成居民日常休闲的场地和游客喜欢打卡的网红地带。2022年底开通的苏州河游船,又提供了一个在河中看两岸的新视角。最近中山公园码头也投入运营,方便人们看完河景再游百年老公园。

新书《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提出,上海的河流岸线从经济转为景观功能,从工厂、仓库、码头、单位、小区占据的封闭岸线转变为对所有人开放,成为“共享的岸线”,是一种有社会意义的变化。

目前,苏州河沿线共设置八处码头,5月1日新开放的中山公园码头,旁边就是拆墙透绿的华政校园和百年中山公园。   视觉中国图

两岸遍布工业印记

百余年前,苏州河因为交通和用水方便,成为上海民族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一连串极具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留存至今,包括1896年创办的“阜丰面粉厂”、迁移到莫干山路的福新面粉厂、1899年迁入的江苏药水厂、1911年日资在小沙渡创办的第一家纺织厂(后为国棉一厂)、1904年建造的裕通面粉厂、1922年建造的“中央造币厂”、1922年德商投资的上海酵母厂、1929年建造的天元化工厂、1934年迁入的上海啤酒厂等。

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到世纪之交时,随着房地产热,苏州河滨水的很多地块先后开发楼盘,“河景房”一度抢手。在工业转向居住、生活、休闲的变化过程中,苏州河沿岸遗留的工业建筑就成了河流乃至城市历史的象征。本世纪初,上海市府部门开始真正介入苏州河滨水的规划管控,以应对占地、高度、景观等方面的需要。

《共享水岸》一书纳入了作者朱怡晨博士多年调查的60多个工业遗产案例。书中分析称,通过滨水工业遗产这一特殊的城市空间,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州河,理解城市遗产的过去、当下和城市的未来。

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为工业遗产保护再生指明了方向,要让保存下来的工业场所恰当地得到再利用,在活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它的重要性。转型成为创意园区,成为工业遗产再生的重要方向。

2014年,上海实行统一认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策。包括普陀长风生态文化园、莫干山路50号创意园、长宁湖丝栈创意园、静安苏河湾等,有设计、媒体、艺术特色的园区,为苏州河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这些园区的开放,除了提供办公空间,还传达出了海派文化的氛围,吸引游客游览、成为市民打卡之地。

恒丰路610号原恒丰搪瓷厂厂址转型为不夜城都市工业园的案例值得关注。1929年,刘鸿生、李拔可创办了华丰搪瓷厂,1935年迁至上海闸北,生产如意牌搪瓷面盆等知名产品。该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搪瓷烧锅工厂,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前后,搪瓷产业下行,该厂关闭转型,次年以不夜城都市工业园的名称重新对外开放。

不夜城都市工业园区离上海站很近,与M50园区隔河对望,由5幢垂直于水岸的狭长形厂房和沿河岸的违规搭建的仓库构成,以信息通信、印刷喷绘为特色产业。2015年,这里再次升级,改造为金岸610创意园,引进设计、传媒、公关等文化创意类企业,引入潮牌店铺、小型博物馆、艺术长廊等业态,积攒了不少人气。苏州河北岸步道改造后,从园区旁边穿过,并开辟了专门的出入口,方便办公人群来步道休闲。

除了这种向多元社区转型、吸引人气的尝试,一些苏州河水岸老工厂还在改造中通过设计,为市民提供开放共享的休闲场所。位于长寿路商圈附近的叶家宅路100号创享塔,面积不大,门前也只是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旁边有一座步行桥可以过河,北面则是苏州河滨建造最晚的工业遗产——景源时尚创意园(原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仓库)。这里开了不少小众潮流店铺、餐厅等。

创享塔原为1918年由民族资本家刘伯森创办的宝成纱厂,厂房由德国人设计建造,厂区广场有一座瞭望塔。宝成纱厂的厂房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之一。在改造更新设计中,这里保留了塔楼作为识别性很强的地标,在塔楼所在的一号楼厂房里,划分便于入驻办公的小隔间,也设计了好看的屋顶挑空天窗。三座园区楼房之间的临街小广场,经常举办市集等活动,晚上路过总是非常热闹,成了周边社区的流量聚集点。

开放水平还需提高

在学者顾承兵2003年调研列出的84处苏州河沿岸建筑名单的基础上,朱怡晨在2018年4月~2019年12月间对苏州河滨水工业遗存进行了调查。经过近20次的“沿河扫描”式勘测和多次单体建筑探访及后续补充调查,她掌握了65个工业遗存地点的新名单。

这65处工业遗产包括两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行仓库、上海邮政总局)、两处上海市文保单位(上海总商会旧址、中央造币厂旧址)、8处区级文保单位和10处区级文保点。27处位列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苏州河北岸有24处,南岸41处。在她调研期间,65处地点有40处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更新。

经过详细的勘察,朱怡晨发现,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向公众开放的程度还需再加强。书中列出了数字:苏州河滨水可对公众开放的空间约为47%,其中37.2%是公共绿地,10.2%是滨水建筑一楼的公共场所,余下尚未开放的近53%当中,40%属于封闭岸线或岸线开放但一楼不对外开放。

也就是说截至2019年12月,65处工业遗产中,30处有对外开放的空间,5处需要消费或邀请才能入内,9处在闲置、待再开发状态,21处完全不对外开放。

具体的开放时段,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12处园区,因设有全天开放的餐饮、休闲、运动场所,比如八号桥艺术空间一层的酒吧、苏州河DOHO的屋顶花园、M50园区内的广场和滨水步道等。上海邮政博物馆、月星家居城等博物馆、纪念馆和展示空间类,以限时开放为主,共有7处。还有16处是有消费门槛、受邀访问、特定日期开放、仅接受集体预约、保安不接受入内游览等原因,实行有条件开放。

在知名度已经很高的莫干山路区域,民族资本企业聚集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工业遗产群。书中列出了申新九厂、上海面粉厂、信和纱厂旧址等工业遗存,福新面粉厂三厂、中华书局上海印刷所澳门路旧址等也距离不远。但这一带由于变化迅猛,不同年代的建筑风貌混合在一起,显得特点不鲜明。月星家居城、红子鸡美食总汇、纺织博物馆等,与M50、天安千树等园区风格不搭。书中观点称,“工业遗存之间没有任何的线索连接,都是彼此孤立地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自有其现实原因,也需要在未来慢慢找到解决之道。

书中建议,应该更多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来促进城市空间的共享。也就是说,除了政府之外,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意见,参与共治。20多年前,M50的保存、改造和发展,也是在学界、市场和社会的合力下,一起促成的。朱怡晨认为,在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之初,设计师就要与业主积极对话,与项目的使用者进行“参与式沟通”。媒体、社会组织等机构也可以积极利用城市漫步等方式,用艺术手段向市民介绍街区的魅力,让市民也能发自内心地建立与苏州河工业遗产的情感关联。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

朱怡晨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2年12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