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7日举行的“第一财经数字中国行华东站”论坛上,可可资本管理合伙人、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合伙人王岩,发表了题为《数字经济投资逻辑简析》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重点摘录:
1.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从数字世界、数字经济本身来看,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各种社会组织、政府都在不断地走向更深入的世界。但是大的逻辑其实并没有变,只是热点在不断轮动,表现为二级市场市值的波动。
而对投资人而言,要找到最强的确定性。模式创新在此前二十年间创造出很多价值巨大的项目,这也是在人口支撑下的流量红利。在2015年年初,模式创新红利拐点显现,接下来驱动力转化为基本的底层创新、技术创新,而现在则是全部领域的数字化。伴随着数字化,尤其是形成海量的数据后,势必需要进行算法革命、算力革命。
2.数字化已经走向全行业
数字化已经走向全行业。例如可可资本最近调研的项目,是一个上海的数字化农村项目,它准确地切入农村、农业这个场景,2022年的报表净利润4500万,成长非常快。当然还有数字化政务,相关案例很多,比如最早的万达信息。
数字化最早的表现是IT。当年的一大特点就是IT外包,当然如今已经失去了市场。而现在的数据,来源可以简单分为三种渠道:一是企业内部,二是行业,三是国家层面。从企业内部来讲,第一批的巨头(BAT)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第一业态、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第三曲线跃升的过程。
只有把IT变成数字,变成data technology,data assets,最后才能形成business value。由于数据的积累及数据资产的归属并不一定相同,数据化的知识产权也就有所区别。拥有产权,才能够交易,才能够对数据进行再生产,其中将会形成很多的商业化机会。
3.数字经济:从应用层走向底层
在形成全行业数字化以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据算法和算力,最关键的是底层创新。算法是行业逻辑,有很高的门槛和差异性,难度较高。
大量生产数据无疑需要算力支撑,而在算力层面的硬科技底层的创新,将会拉开差距。现在无论是国家政策、行业支持,都在鼓励底层创新。
无论是算力技术还是AI算力都离不开芯片,从全世界看英伟达的市场占比较高,将来可能谷歌、微软入局能和它PK。中国目前也推出了各种“大模型”,同样需要芯片层面的支撑,希望能够尽快打造中国的“英伟达”。
2023年上半年,神州泰岳实现营业总收入26.53亿元,同比增长27.53%;归母净利润4.04亿元,同比增长81.88%;扣非净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82.78% 游戏+ICT业务双轮驱动 神州泰岳创业之初即深度参与数字经济产业,2013年通过收购壳木软件进军游戏行业。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神州泰岳已形成游戏、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两大业务集群。从营业收入构成看,游戏业务贡献了神州泰岳8成以上的收入。2023年上半年主营业务中,游戏收入21.65亿元,同比增长26.06%,占营业收入的81.60%;AI/ICT运营管理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36.86%,占营业收入的16.11%。
在日前举行的OFweek2023第八届人工智能产业大会现场,记者了解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引起热议。通过数字化的创新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数字化发展的重点问题。现场专业人士认为,半导体光电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是制造业数字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代表产业之一。
对话式AI、数字分身、智能公屏……AIGC降本增效到哪一步了?
展望未来,在数字变革的推动下,我国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可期、大有可为。